“致敬新时代奋斗者”⑤:董绉绉:守住生命的最后“防线”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
视频制作 记者 杨辉
人物名片
职务: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重症医学科(东部)主任
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成绩:躬耕重症医学二十年,近三年带领团队年均收治危重症患者1100余例,救治成功率85%左右。
在李惠利医院,大家都知道icu里有个“拼多多”——工作不分昼夜,“拼”;救治和会诊的网点,“多”;成功案例和锦旗,“多”!他就是重症医学科(东部)的主任董绉绉。
重症医学工作必须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如有突发事件,必须及时参与抢救,这也让董绉绉的神经时常处于高度紧张中。“我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icu就像足球场上的守门员,我们的使命,就是帮大家守住生命最后的防线。”
仁心仁术,干好良心活
2003年,董绉绉进入李惠利医院,通过两年的科室轮转,毫不犹豫选择去到icu工作,在重症医学领域一干就是二十年。
十六年前的某一天,医院接到一位40岁出头的男子,由于修缮老屋时,被倒下的墙体砸中胸椎,患者高位截瘫。作为主治医生的董绉绉了解情况后,迅速采取医疗措施。
患者是个“老烟枪”,长期吸烟导致的痰液又多又粘稠,经常让他呼吸困难,透不过气,气管镜吸痰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气管镜吸痰治疗是个“良心活”,难度不高,但需要坚持做。患者努力吸气时痛苦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董绉绉柔软的内心。他默默地搬来了气管镜,一天至少两次帮他彻底清理气道内的痰栓,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几次治疗后,气管镜像是鱼钩似的钓出很长的痰液,患者感到明显好转,希望医生多做几次。看到患者的急切需求,董绉绉便经常在下班后为他做气管镜,不在班时,托同事对其进行气管镜治疗,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持之以恒。患者虽然身体不能动弹,但心如明镜,不止一次地流泪感谢这位“小阿弟”医生。
除了病情上的关照,董绉绉还运用“画饼”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情感照顾。他经常鼓励患者:“你还年轻,你的家里人需要你。你是一个家的经济支柱,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生活是美好的。”用这样的方式,董绉绉唤起病人的求生欲,让内心绝望的病人重拾信心,许多病人特地来医院向他道谢。
图为董绉绉在工作中。本文图片提供 沈志鹏
一次决定,带两个患者生命“闯关”
一天夜里,院区接诊了一位重症肝病患者。刚在象山县结束会诊的董绉绉听到病人的情况后,形色匆匆地赶到了医院。病人处于肝移植术后第一天,全身多处渗血,循环难以维持,血氧饱和度低,肾功能也开始衰竭。
看着他和旁边一位等待移植的患者,外科主任也眉头紧锁。因为团队刚得知又分配到了一个新的供肝,如果判定此患者的移植肝无功能,将立即为他再次肝移植手术。同时,另一位患者也就失去了移植的机会。因为重症肝病患者病情都十分危重,等待窗口期很短,患者大多等不到下一次机会。
此时,压力都加在了董绉绉身上。他绕着患者走了三圈,陷入了沉思……他综合评估了患者目前的病情后,最终大胆地做出决定:通过内科手段让患者度过难关,新肝留给下一位患者。此决定一下,意味着该患者除了内科治疗外,已经没有了退路。同样,董绉绉和他的团队也到了破釜沉舟的一刻!
为了向自己的决定负责,董绉绉在病床边坚守了一夜。凭着丰富的移植监护经验,他运用床旁血透技术严格管理出入量、调整用药剂量、稳定内环境、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终于,移植肝逐渐开始发挥作用了,患者的生命体征也逐渐稳定。度过了这有惊无险的24小时后,患者的呼吸逐渐平稳,最终顺利撤离了呼吸机。
更让董绉绉欣慰的是,另一位接受肝移植的患者手术非常顺利,恢复良好。他和团队承受住了巨大的压力,并通过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让两位生命垂危的患者成功“闯关”。
致力打造宁波医学新高地
虽然压力山大,但力求胜券在握。董绉绉平时会把病例分享给同事和同行,互相之间分享交流,积累治疗经验。为了让每次治疗尽量做到完美,他自己评价道:“我对下属很严厉,甚至可以用‘凶’来形容。”
2005年,彼时还是小医生的董绉绉,跟着副院长兼icu主任徐赤裔学习,过程中吸收了不少医学治疗中的哲学思维,形成了“推翻—重建”的思维模式,“牢牢抓住主要矛盾,避免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成为谨记不忘的道理。
2021年,“师父”徐赤裔在董绉绉所在的icu病房去世。这给董绉绉警醒,时常教导他的年轻同事们:“我现在的严厉是对你们负责,20年后我可能躺在床上成为你们的病人,那时你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技能来对待我这个病人?”这份将心比心,深深地触动着医院里的后辈们,他们也跟上董绉绉的步伐,在重症医学领域快速成长着。
2015年,董绉绉受命创建东部院区重症医学科,现科室已成为浙东地区最大的移植监护单元。2022年全年收治肝移植手术患者71例,肝移植数量居全省第3、全国第26。科室近3年年均收治危重症患者1100余例,救治成功率85%,其中“重症肺炎”病种的诊治排名全省第一。
记者 滕华 实习生 江文文 通讯员 郁诗怡 一审 郑昕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