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相册(1):那一只烧饼的味道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
几个月前,摄影师潘红伟和记者商量:
什么题材大家都能拍、拍起来也方便、也容易拍出能引起共鸣的故事?
于是我们一起策划了“小店相册”。
小店,是城市经济社会的最小单元,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市井烟火。
这也是镇海区摄影家协会2022年理事引领项目之一,
20多位摄影师,每人自选一家熟悉的小店,
拍摄店里店外的各种营生、人情往来,
了解经营者的创业经历、这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
特别是近三年的艰辛与坚持,坚韧和不屈。
他们都不容易,他们都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我们会陆续刊登镇海的“小店相册”,
也欢迎更多的读者,拍摄记录分享身边的小店,
图片、视频和文字可发送至4040368@qq.com。
藏在一家面店里的“宝藏”美食
徐方平
这家店坐落在西街上,店面不大,店名也不吸引人,它不是网红店,却总是围满了人,因为店里有一样“宝藏”美食——缙云烧饼。
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缙云烧饼到处都有!至于这样排队吗?而我想说:“它,值得!”
“许多人都是吃着他家的烧饼长大的”
在我拍摄的时候,许多来买饼的人跟我交谈,说自己一直吃他家的饼,从20多岁吃到了30多,从当初小姑娘到如今结婚生子。从当年在服装城后的流动小摊贩追到现在店面的老顾客比比皆是,其中一个,就是我。
食物往往有这样的魔力,当它咽下的那一瞬间,它的味道会触及脑海深处,把你带回到过去的某一时刻。如今,我仍然记得儿时,在寒冷的冬天,我坐在我妈的电瓶车后座,一群人围着一个小摊贩,吹着寒风等待着烧饼出炉。当拿到热气腾腾的烧饼,咬下的那一口,那种美味、那种幸福,至今依旧深刻。
在如今繁杂的生活里,吃上一口普通的烧饼,感受一种简单、纯粹的愉悦。或许,这就是我一直追随着他家烧饼的原因吧。
小小烧饼见证了镇海的发展
这家店的店主是一对年轻夫妻,2009年他们就推着小车来到镇海,开始了他们的“烧饼生意”。14年前,镇海的城管没有管得那么严,流动摊贩还是随处可见。当时,他们白天在服装城附近卖饼,晚上在大三江门口摆摊,生意红红火火。经常是早上8点出门,晚上1点才回家。虽然辛苦,但他们却也乐在其中。
每当深夜,各类小摊贩就会聚集在大三江门口,逐渐形成了一个流动夜宵摊,由于生意过于火爆,经常聚集很多人而导致交通不畅,而这直接引发了城管对于这些流动摊贩的严管。一时间,这些流动摊贩被禁止随意摆摊,而这也让这对年轻夫妻的烧饼生意颇受影响。
为了能有地方继续卖烧饼,在好心城管的帮助下,他们搬进了一家在费家河头弄里的小店面,从此告别流动摊贩的时光,有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随着城市发展和变革,镇海区政府搬至骆驼,庄市迅猛发展,老城的居民也渐渐搬离了老城,其中不乏烧饼店的老顾客。费家河头弄虽然是他们起步的地方,但毕竟只是一个小弄堂,人流车流并不大,来光顾的大多是老顾客。为了能有更好的发展,他们选择搬到了现在主干道的沿街店面。为了能够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他们推陈出新,除了烧饼,店里也卖各种饭、面、瘦肉丸等,都非常受顾客喜欢,小小店面总是坐满了人。
14年的光阴,小小烧饼跟着镇海城市发展的脚步,从流浪街头到如今有了家,但不变的是,总有一群人围在炉子旁,等着它新鲜出炉。
小小烧饼背后的艰辛与坚持
作为从外地来镇海打拼的人,他们无疑是成功的,有着令人羡慕的生意,有着一群忠实的粉丝,成功在镇海落户安家。但他们背后的付出和艰辛,我们无法体会。每天饭点他们都忙得不可开交,往往是2点后才能吃上午饭,晚上一般只能见缝插针给自己补点能量,或者直接等收工才吃。十几年都不能好好吃饭,也让老板一直保持了“好身材”。
老板跟我抱怨:“我做饼做了这么多年,每天都要做好多饼,从前为了生计,如今日子好了,也不缺啥了,真的觉得累了,不想做了。”的确,和面、揉面、备馅、摊饼、烧饼,这样的流程,每天要重复好几百次。烧饼的炉子要一直保持高温,这让他在夏天尤其难熬。我打趣地说:“老板,为了我们这些经常围在炉子旁,嗷嗷待哺的忠实粉丝们,请再坚持坚持吧!”老板也笑了笑说:“我争取再干个十年吧。”
随着城市的发展,店铺也总是在优胜劣汰中不断变化,能够一直开下去的老店实属难得。如今,我也搬离了老城,偶尔才会回来一次。每次回来,我都会来这买一个饼静静品味,仿佛时光不老,芳华依旧。
来源 拍客 徐方平
一审 郑娅敏 二审 樊卓婧 三审 徐叶 终审 刘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