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和记娱乐怡情博娱官网

纪念王阳明先生诞辰550周年②|追访阳明书迹30余年,他还原出作为书法家的王阳明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

视频制作 记者 顾嘉懿

王阳明先生不仅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书法家。明人徐渭对此有句经典评价,说王羲之是“以书掩人”,王阳明是“以人掩书”。

550年后,王阳明的书法存世几何、散于何方,大概没有人比计文渊更清楚。作为余姚地方阳明文化学者,他从1989年起,在全国乃至日本追踪阳明书迹,已历30余年,是阳明法书鉴藏方面的代表性人物。法书又称法帖,指学习书法时可作为楷模的范本,也是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

最近计文渊很忙,余姚阳明文化季的多场展览都在他策划下举行。他还在前作基础上出版了《王阳明书迹》(全三册),作为续编的《王阳明法书文献集》也将在不久后付梓,加上刚定稿的几篇课题论文,可以说成果迭出。

日前,记者“捕捉”到计文渊,采访了百忙之中的他。

计文渊近照

满世界寻找王阳明

 让计文渊收获声名的是1996年由他编录、西泠印社出版的《王阳明法书集》。作为全国第一本系统收录王阳明法书作品的集子,该书辑录了多篇阳明书迹,并由启功题签,冈田武彦、余秋雨作序,现已绝版。

《王阳明法书集》由启功题签,冈田武彦、余秋雨作序

“世人皆知阳明先生是个思想家,却很少有人注意他在书法上的造诣。”计文渊从小学习书画,18岁时,他在《三希堂法帖》里第一次见到王阳明的《龙江留别诗》。草书是王阳明代表性书体,飞扬的神采一下子吸引了计文渊,从此便有意留心。

故宫藏《龙江留别诗卷》局部

1989年,宁波余姚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阳明学国际研讨会,时年21岁的计文渊参会并向大会提交一篇论文《王阳明书艺管窥》,独特的视角引发许多专家对这位余姚后学的关注,计文渊也借此结识了不少业内人士。

也是在这一年,计文渊和胞弟一起踏上了“满世界寻找王阳明”的路。安徽九华山、江西庐山、湖南岳麓书院、贵州阳明洞……计文渊至今记得,当时的贵州修文县外荒草连片,为了方便,他就住在阳明洞附近的招待所,晚上可以听到清晰的敲竹之声。“可能当年阳明先生在这里时,也是一样荒芜”,计文渊觉得前所未有地接近先贤。

1989年,计文渊(左三)在贵州阳明洞考察。受访者供图

这趟旅途中,他在九华山化城寺角落发现了明代石刻王阳明像;在庐山白鹿洞书院找到了刊刻上墙的王阳明手书《大学古本序》《大学古本》《修道说》《中庸古本》;在庐山秀峰寺读书台发现了王阳明著名的《纪功碑》摩崖石刻……

贵州扶风山阳明祠的一位老者,有感于计文渊千里寻踪的诚意,慷慨提供了王阳明书迹相关照片。在贵州省博物馆,他又幸运地结识了一位绍兴籍老者,热情提供了王阳明给父亲的家书复印件和阳明画像。这些内容后来都成为他研究的一手资料。


首次刊布阳明“标准像”

寻访路上,计文渊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

1994年,他在苏州碑刻博物馆一位先生的帮助下,访得一件拓本《和九柏老仙诗刻》,经考证,这是王阳明传世最早的书法;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书画复制工作的祖莪女士助他获得了《龙江留别诗卷》真迹照片;在著名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帮助下,计文渊获得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改为国家博物馆)的王阳明四封书札和画像的照片冲印件。这些都是《王阳明法书集》共计60多件作品得以刊印的根基。

王阳明的书法和钤印“阳明山人之印”

今人认识王阳明,经常是通过他头戴儒冠、细目美髯,身着青色袍服的“标准像”。“这张画的出处其实是国家博物馆藏的一件历代名人像册页,当时在《王阳明法书集》里是第一次刊布。博物馆提供给我,只要求标注出处。”计文渊说。

这张彩印在《王阳明法书集》第一页的照片,后来成了许多人对王阳明的“初印象”。

历代名人像册页中的王阳明。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就是后来的国家博物馆。

寻找馆藏的同时,计文渊也积极关注海外收藏。2011年1月,计文渊从朋友处获悉,日本千叶县有一户人家保存着《思归轩赋》书迹。这是王阳明在江西赣州时的怀乡之作,1811年一位名叫古山源恒的日本人以阳明学大家佐藤大道珍藏的《思归轩赋》为底本,进行了双钩摹拓。在未发现真迹的情况下,这套双钩本显得别具意义。

文史学家束景南在《阳明佚文辑考编年》里曾指出:“近代以降,学界方重阳明诗文辑佚。日本学者先行,多有创获……大陆吴光先生主编《王阳明全集》,遂有‘补录’之编。今人辑阳明佚诗佚文,日本以永富青地先生成就为最,大陆先后有徐邦达、顾廷龙、谢稚柳、计文渊、钱明等诸先生,辑佚取得很大成就。”


真伪鉴定师

古书画的鉴藏,真伪鉴定非常重要。多年研究阳明书迹,计文渊练就了相当毒辣的眼光。《王阳明书艺管窥》《王阳明传世书迹汇考》等系列论文,考证分析了现藏日本的王阳明《送了庵归国序》《客座私祝》等手迹的真伪问题,不少观点已为学界接受。

不久前,计文渊刚完成宁波社科联课题《王阳阳法书文献诠释与研究》,对相关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提炼王阳明法书风格时,计文渊指出,“王阳明幼承庭训,少年时期临摹古帖,取法乎上,崇尚经典;自中年悟道以后,着重于道而轻于技,不以技法所囿,更注意内在心的自由和情感表达,草书如《何陋轩记》《象祠记》等,行笔疾如风雨,矫若龙蛇,纵横跌宕,变化万端,具有明显的创新精神;中后期作的《龙江留别诗卷》《回军上杭诗轴》等,则随意自然,又用笔精湛,不失法度。”

王阳明书信里的“余姚”二字

据计文渊统计,阳明先生存世法书真迹共100多件,最多的是书札手迹。今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的《王阳明书迹》(全三册)是《王阳明法书集》的精印,也由计文渊编录;而接下来即将出版的《王阳明法书文献集》则将是法书集的“续编”,新增加40多件作品,其中包括计文渊个人收藏的王阳明文集明清刻本。

多年来,计文渊追寻阳明的足迹从未停步。今年夏天,他和朋友们再赴广西,又发现了3件新的摩崖碑刻。其中,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右江南岸原“阳明洞天”峭壁上的《阳明洞天》和《征抚思田功绩文》刻石,因水库蓄水并不容易看到。他和朋友登船靠近,终于看清了被推为“阳明摩崖第一”的擘窠大字。在广西田阳,计文渊成功拓得《田州立碑》的残碑,这是王阳明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王阳明手书《征抚思田功绩文》。受访者供图

        “作为明代书法大家,长期以来,王阳明的书法成就与造诣被其他方面的成就所掩盖。我们在讨论他人格修为和文化思想的同时,不妨也将注意力放到他的书法艺术方面,他的成就同样值得被关注和重视。”计文渊说。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顾嘉懿 编辑 李秀芹

一审 郑昕玮 二审 任晓云 三审 吕荣 终审 陈剑虹

文旅
2022-11-02 15:14:2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