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和记娱乐怡情博娱官网

周东旭|阳明之“喻”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或者说灌输,以及普及传播,除了思想本身的新颖、敏锐外,还需要方式方法。否则即成对牛弹琴,或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不同的说理对象,不同的方法,达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而阳明先生在表达自己的理论方面是极其成功的。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的语言说理极为直白明了,最常见的是用比喻来说理。比喻,是人们说话和写文章最常用的、最基本的修辞方法之一。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某一事物,以便把该事物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可以变陌生为熟悉。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比喻可以化平淡为新奇。当然比喻要用的贴切。“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翻成白话,就是“与其成为几顷无水源的塘水,还不如成为几尺小而有源头的井水,有源头的井水不会枯竭,无有穷尽。”像这样的比喻在阳明先生的文中是随处可见的。

虽然许多人对阳明先生已经非常熟悉,但笔者还是想简单介绍一下。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他是余姚人。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嘉靖七年(1529),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杰出的军事统帅、成功的教育家。王阳明自幼聪明好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向往成为圣贤。青年时代他大量阅读宋明理学家的著作,并按朱子的格物理论去实践。但是两次累垮,一无所获。觉得成圣太难,只好止步。为愉悦身心,他与朋友一起舞文弄墨,写作诗文。既而又感到这种生活没有意义,于是转而学习佛道,目的是养生和寻找精神寄托。不久,又觉得修仙成佛离家出世,抛弃了做人的义务,是错误的,于是重新回归于儒家。这是由于他有了丰富的知识和阅历,认为做圣贤需要有精神上解决问题。但是朱子教人的仅仅是注重考据,讲论的口耳之学,所以决定,重建圣人的身心之学。弘治十八年(1505),他在北京做兵部主事,开始授徒讲学,其中心内容便是确立必为圣人之志。

一场飞来横祸,打破了王阳明平静的为官与讲学的生活。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阳明上疏,为触怒宦官刘瑾而下诏狱的科道官辩护,结果廷杖四十,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龙场在万山丛中,到处是毒蛇、瘴疠之气,周围土著皆系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习俗全异。没有房子住,没有蔬菜吃,阳明不得不与从人一起架屋种菜。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克服对得失荣辱,特别是对生死的系念,他日夜端坐澄默,专求静一,久而久之,心中洒落自在,达到很高的境界,他凭借自己的体验,进一步思考圣人之道的真谛,一天夜里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觉大呼大跳,从人都惊呆了。他悟到的道理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说,心就是理,要穷理只能向内而不是向外,朱子倡导的格物向外做功夫是不对的,格物即是纠正心中不正确的念头。这是他的学说——王学最基本的观念,是他在龙场动心忍性的实践结果。从此他重开讲席。正德四年他在贵阳讲知行合一,八年在滁州讲默坐澄心,九年在南京讲存天理去人欲。他的思想体系逐渐趋于成熟。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式,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历来受到士人的喜爱,可以说王学的传播,除了明阳师生的讲学外,主要是靠了该书的刊布而实现的。

阳明说理,直白明了。说理简易、明白。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指所说之理简易、明白。王阳明曾经说过:“除却良知,还有甚么说得”,而他“却见得良知两字日益真切,简易”。又谓“圣贤论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尤简易、明白,有实下手处”。二指讲得简易、明白。王阳明曾用“打蛇得七寸” 、“杀人须就咽喉上著刀”,比喻为学须把握关键,又常说“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且谓为学“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会得时横说竖说,工夫总是一般。若泥文逐句,不识本领,即支离决裂,工夫都无下落。”故其讲学总从大处着眼,把对诸多问题的解说,归入对良知之说的阐发,使学者从根本上“见得”、“会得”良知之说的精义妙谛。讲说时则极不情愿与之“支分句析”、“节节分鳃”,因为“辨析愈多而去道愈远”。由于良知之意,乃王阳明“从万死中得来”,他能“一语(指良知)之下,洞见全体”,见得直截、分明,了然于心,故能以简约、浅近之词说得“易于通晓”。袁中道即言:“偶阅阳明、龙、近二溪诸说话,一一如从自己肺腑流出。方知一向见不亲切,所以时起时倒。”这类语录体散文说理简易、明白,除行文如同说话外,

王阳明说理爱打比方。所用比喻多取自日常生活,诸如磨镜、烧锅煮饭、猫捕老鼠、培植树木等。而他在讲说中又爱借一个比方说到底.故其说理于简易、明白之外,还有说得生动、语无旁溢的特点。

比如:“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看来,然是一间房。”这段话的大意是:“道没有精细粗浅之分,只是人们对它的体悟有精炼、粗浅之分而己。就好比一间房子,人刚进来的时候,心里只有这间房子的大致轮廓。在里面住的时间久些,各部的结构和陈设会了解多些。再住久些,房子里的各种细微标印就更清楚了,但是,房子还是先前的房子。”

比如:“私欲日生,如地上尘土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意思是:“一个人的私欲会一天比天增强增多,就像地上的灰尘一样,一天不去清扫它,每天便会比前一天多出一层来。”这个比喻形容的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件东西放在一个了方一天不去摸它,上面便会布满灰尘,长时间不去清理它,久而久之便会布上厚厚的灰尘。人的欲望亦是如此,在现实中我们也目睹过不少因欲望日益膨胀而最终毁灭自己的悲剧性事例。

比如: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传习录》中很多篇章记录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生活中的小事,阳明描述得非常真切,从中完全可以体察出阳明为学与做人的细致,就如他自己所言:“凡工夫只是要简易真切。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尤其是书中的许多睿智、巧妙的比喻更是贴切,总能让人感觉到己说到你心里去。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他信手拈来便能作比,常常把一个艰深的哲学问题点拨得通体透明。如“明镜之喻”、“种树之喻“、“进屋之喻”等等,很多生活中很难一时悟透的一些道理经过他一番精心的比喻令人顿时豁然开朗。


作者简介

周东旭,1984年9月生于浙江象山,就职于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民盟盟员,青年学者,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宁波文化研究会理事。2017年,为海曙区第五届政协委员。著有《苍水诗注》《鼓楼钟声 宁波老城的生命印记》《浙东古戏台(宁波卷)》(合作),剧作《牡丹灯》《张苍水》。在宁波电视台科技频道录制《千年海曙》10集,《江南话语》4集。


一审 郑娅敏 二审 徐杰 三审 樊卓婧


甬上app红人堂达人
周东旭
2022-10-31 13:59:0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