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是“海上书籍之路”的枢纽!在这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这样说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
视频制作 记者 潘苗
宁波素以“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享誉天下,港口和书籍可谓血脉相连。在10月30日举行的“2022天一阁论坛”之“海上书籍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指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宁波同时还是“海上书籍之路”的枢纽。
本次研讨会以“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六个国家的22位学者就海上书籍传播、宁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天一阁与海上书籍之路等学术议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逐步展开一幅“海上书籍之路”的全景画卷。
“2022天一阁论坛”之“海上书籍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神秘的“海上书籍之路”
“物资流通、人员往来、路途远近等与文明交流程度并不成正比。”现场,浙江大学教授王勇表示,历史上,与西域使节出访中国时的“求物”不同,东亚使节更注重于“求书”,然后带回本土加以抄写、保存、传播。
王勇教授如此描述“海上书籍之路”:“沙漠,驼队,西方,夕阳西下,背负的是鲜艳的丝绸,这是古代丝绸之路;大海,船队,东方,旭日东升,运载着飘香的书籍,这是古代的书籍之路。”
他提出,中国和东亚交往,还有一条“海上书籍之路”。这条路起自中国,大约在公元前后通达朝鲜半岛,5世纪延伸至日本列岛。隋唐时代,中日直达航线开通,书籍交流盛况空前,至明清不衰,“通过‘海上书籍之路’的打通和活跃,我们与东亚各国之间产生了深度的文明交流互鉴。”
史书有载,仅1840年至1855年的16年时间里,通过“海上书籍之路”运往日本的书籍就达3407种。
浙江大学教授王勇 记者 潘苗/摄
当日到场发言的浙江大学兼任教授田渕义树也表示,最近十五六年间,日本对宁波的理解得到长足进展,“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它将引导我们在后续研究中将目光投射到‘海上书籍之路’的理论和方法。”
浙江大学兼任教授田渕义树(左二) 记者 潘苗/摄
不止是门户,更是“枢纽”
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那么,它在“海上书籍之路”上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据了解,在古代,宁波港是中国书籍向日本、朝鲜和其他东亚国家输出货物和书籍的主要始发港口,客商从中国各地搜罗来的书籍集中到宁波后,再经海路转运往日本长崎、大阪等地。
“中国从隋唐以后逐渐从陆地走向海洋,尤其是宋代以后,‘宋韵文化’就一直带着浓郁的海洋气息,人们也通常将宁波看作是‘海上书籍之路’的门户。而我认为,宁波更是枢纽、集散地。”浙江大学教授王勇告诉记者。
他表示,宁波有很深的积淀,“从陆地来看,它本身就是门户,而从海洋来看,它则是一个枢纽、一个集散地。所以说,宁波在‘海上书籍之路’的影响力不光是‘步步关卡’,实际上还带着宁波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甚至是北方的书籍传到宁波,经过宁波的消化以后,传播到世界、东亚各地的。”
天一阁 记者 谢舒奕/摄
天一阁藏有实证资料
那么,作为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与“海上书籍之路”又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天一阁内藏有“海上书籍之路”的实证吗?
天一阁博物院院长庄立臻在会上介绍,天一阁收藏了大量海外书籍,“天一阁原藏书中,有记载日本、朝鲜、越南、柬埔寨、琉球、西洋诸国国情书籍二十余种,这些书籍后来成为乾隆时期纂修四库全书的重要来源。”
天一阁博物院院长庄立臻 记者 潘苗/摄
同时,“天一阁刻印、收藏的书籍也以不同方式传播至日本、美国等国。”天一阁博物院馆员赵旭腾表示,在清末以来“师夷之技以制夷”的文化氛围下,大量西方书籍进入中国,清末民初的宁波私人藏书家们也收藏了大量西方书籍,而这些西方书籍最终又捐赠进入天一阁,成为天一阁的重要收藏,为研究“海上书籍之路”提供了大量的实证资料。
与会嘉宾合影
时光流转,如今行走天一阁,我们仿佛能看到,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行驶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个叫范大澈的使节,带着书籍、瓷器等礼物,从宁波港出发,先后出使朝鲜、越南等8个国家和地区,并带回了大批茶叶、书籍等——此情此景,在范大澈撰写的《范氏碑帖纪征一卷》有详细记载。
“海上书籍之路”上发生的历史故事,正等着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谢舒奕 通讯员 王伊婧 卢向阳 编辑 李秀芹
一审 郑昕玮 二审 庞锦燕 三审 徐杰 终审 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