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歌② | 记者镜头下的“蔺草客”:面对生活他们从未丢失笑容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
在晚报记录下的影像中,一张张质朴的脸最令人感动。 个人总是渺小的存在,但每一个小人物为了生活而奋斗的力量无比强大。
有的人始终平凡,而我们也始终会写一首关于一生最平凡的歌。
宁波老底子有“东乡一株菜,西乡一根草”之说,这里说的“草”,就是蔺草。蔺草是一种适合做草席等编织品的优质材料。海曙区古林、集士港、高桥、横街是我市主要蔺草种植地。
旧时,西乡一带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种蔺草,后来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加之割草季节性又很强,当地农户的劳动力应付不了大规模的蔺草收割,上世纪90年代末,蔺草种植、培育、收割、加工进入工厂化一条龙作业,于是,“蔺草客”这一季节性行当就应运而生。
从事蔺草收割的人们大多来自江西、贵州、安徽、四川等地,每年蔺草收割时,他们好似迁徙的候鸟,从各地“飞”到宁波,投入如海一般的蔺草地中。宁波蔺草产业鼎盛时期,全市有16万余亩蔺草地,近2万名“蔺草客”在蔺草地里挥汗如雨。
晚报记者是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把镜头聚焦这一特殊群体的。1998年6月的某天,他乘公交车去横街镇采风,看到车窗外有一大群背着大包小包的人聚在公交车站,心生好奇的他就下了车,后获知这是一群外地来割蔺草的人。割草季结束了,他们再搭乘公交车去火车站。记者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心被那一张张疲倦的面孔所打动,就拿着一架美能达相机,拍完整整两个135胶卷。
从那以后,每年蔺草收割季,记者就会如约来到蔺草田,与“蔺草客”同风雨、共甘苦,用自己的视角留存宁波农事一段不可抹去的章节。
割草季恰逢宁波的梅雨季,空气闷热难熬,劳作的艰辛不言而喻。割草大军每天朝迎旭日,暮送夕阳,头顶烈日,风雨无阻,在泥泞的蔺草地里艰难跋涉,这样的日子要持续20多天。为了更真实地拍摄他们的生活,记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来拍摄。有时为了拉近自己与“蔺草客”的距离,还特意把拍下的画面印成照片,在下次去拍摄的时候送给他们,留作纪念。
“蔺草客”大多以同乡、同族为一个集体,他们在异乡相互照应,有的人已有20多年的割草史。尽管割草的活又脏又累,但在记者的眼中,他们对生活笑容从未丢失。
20多年来,记者几乎跑遍了宁波蔺草种植的每个乡村,并以温情的视角记录着“蔺草客”生活的点点滴滴,母亲背上的孩子、拖拉机上的午餐、大雨中的六旬婆婆、蔺草田里的年轻背影……一个个瞬间、一段段故事通过《宁波晚报》传递给读者,让更多人感受这群把汗水揉进蔺草里的劳动者。
曾有人问,拍了这么多年的“蔺草客”,为何依旧没收起镜头。其实,照片这时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记者是以摄影的名义向劳动者致敬。因为这群“蔺草客”温和地保留着勤劳、朴实的农民底色,这种形象让我们仰视,也给我们力量。
来源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