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万家灯火》入选浙版好书,来看看专家点评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
芳菲四月天,恰是读书时。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著名作家徐鲁、高级记者杨静雅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万家灯火》入选4月浙版好书。此次共有21种(本)好书入选,宁波出版社出版的《万家灯火》是宁波唯一入选作品。
近日,徐鲁做客《中国出版》杂志社举办的看荐好书·全民阅读节目时,也推荐了《万家灯火》。他先后说到了“顺其自然”、宁波“奶奶天团”、“宁波妈妈”的故事,赞许宁波是一座爱心城市,是首善之都。徐鲁动情地说道,爱如火拯,点亮万家灯火,凡人善举,可以汇聚成人间星河。
随着《万家灯火》的出版,书中那些发生在宁波的真实感人故事,引发各界关注,一批评论大咖以专业的眼光对该书进行了点评,多名作家在看完全书后,不仅给出了高度评价,还纷纷发声推荐该书。著名作家、评论家都说了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视频来源:《出版中国》视频号
陈力君:景观、物性与人情
徐鲁、杨静雅创作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万家灯火》,讲述宁波人慷慨捐赠、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善行义举,以翔实的素材、朴实的观念、厚实的语言刻画了宁波人富有责任担当、倡导共同富裕的群像,谱写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时代精神气象。
掩卷之际,一幅生动的长卷驻留在记忆的幕布上,其中有慈祥和蔼的老者,诚恳敦厚的中年人,洋溢激情的青春面孔,充满稚气的阳光少年,他们的面庞不断地映现、叠影,汇成了一路向前的滚滚人潮,又宛如闪耀苍穹的熠熠星河。作者准确归纳和概括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的鲜明特征,又努力把握细节和营造氛围,以散点透视手法,绘制了这幅传递爱心和善意的长卷。每一章聚焦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聚焦一个视点,诠释慈善公益的丰富涵义,由个体及群体,由当下及传统,由宁波及世界,由言行及精神,富有节奏和韵律变化。
开篇的镜头对准“毛衣奶奶”们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海边编织毛线团的情景,与令人眼花缭乱的异国情调交织成五彩斑斓的画面。此番不寻常的场面引发人们的好奇和追问,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跨越河山的更为广阔的世界。由“毛衣奶奶”们编织毛衣的行为场景,连接乌蒙山区穿上毛衣的小学生幸福表情,再融入小学生写信回馈的字里行间,作者将文本编织为关爱和感恩的情感闭环。一个个景、情、意高度统一的至情至性的画面,串成宁波作为“爱心之城”的城市情感观光长廊。
与世风人情图相对应,貌似自然而然、漫不经意的谋篇布局,娓娓道来的每一位普通人的言行举止,饱含了创作者的巧思和用心。慈善主题及其人物群像塑造,决定了不论是题材还是人物性格都具有较大的趋同性,较少矛盾和冲突,这就给写作带来了难度。在《万家灯火》中,为表达内化于宁波城市精神中、外化为宁波人日常行为中的慈善主题,作者选择了串珠式的叙事结构。作品的每一章都是通过事件展开相关背景介绍、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细节描摹和氛围营构。为充分展开事件,常采用线性并富于戏剧性的叙事策略。集中完成事件的讲述后,在结尾处留下与下一章节连接的叙述元素或引子。淡化因果逻辑关系,选择自然过渡的叙述方式,接近于“生活流”的叙述结构,达成了“苦心经营的随便”的审美境界。
现代社会的生存态势导致物质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慈善义举本着重视物性发挥,弥合简单物化和功利化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建立更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联结。由此,物在慈善主题的表达中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也改变了以人为主体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为此,作品中一方面用大量的数据或者信息材料来梳理物的数量、形态和功能,另一方面也在努力挖掘物和物性在慈善事业中的情感力量和精神价值。非虚构写作注重客观事实,降低主观性判断和情感介入,这样的创作追求不再只依赖创作者的主观判断,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并在人与世界关系中,以更宽广的境界定义新历史语境下的人文内涵。“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慈善事业中的物改变了现代竞争关系中的“纯物”状态的生存资源,而成为馈赠和受赠之间的情感触媒。物在慈善中不只是价值交换的功能,而指向现代社会的价值扩展原则,获得更为宽广的向度。与作品的立意相符合,作品的语言表达倾向于真挚和质朴。“修辞立其诚”,作品的表达没有夸大其言行,更没有流于口号和观念,通篇都是诚恳的态度和纯朴的素描,去雕饰,见真意。
“万家灯火”这一社会景观,反映了当下中国人突破地域观念的桑梓情而彰显的人间大爱。慈善在商业气息浓厚、重商意识浓厚的现代宁波,已经融入市民的血液,正在养成一种新的精神气质,成就充满诗意的美好人间。这份纯真、纯善和纯美展示的不仅是精神性宁波和宁波精神,无疑,创作者希望扩展至远至广,无限延续,建构一个物的良性循环和人的情感交流汇成的理想的大同世界。
(作者系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翟业军:爱是爆裂,爱是交融
读完徐鲁、杨静雅的非虚构作品《万家灯火》,我被一群“宁波好人”的爱心所打动,那是绵长的爱、深远的爱、无声的爱、拒绝回报的爱;同时感到羞惭,因为我知道我是“小”的,境界和能量远不及这些“宁波好人”,当我爱的时候,总是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的,总是不忘“爱的代价”。过了几天,我走出感动,再读此书,就有了一份清醒。我应该问一问:他们的爱是可能的吗?这样的爱从何而来,缘何而生?
爱需要一个施动者,一个主体,爱一定意味着是“我”去爱、“我”要爱、“我”不得不爱。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是唯我论的,是自私的。柏拉图在《会饮篇》等著作中讨论过爱的原动力问题。在他看来,爱的根源就是我的有死性:正因为我的必有一死,这才需要通过爱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造物从而达成我的身体(生育)或者灵魂(思想、艺术)的延续,乃至永生。爱的唯我性有两个再典型不过的例证:其一是水仙花纳喀索斯之爱,他迷恋于自身,他必须与自身相同一;其二是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只能爱自己手造出来的“崇高的女性”伽拉忒亚,人间的女子统统都是残缺的。爱说到底不过就是爱自己,这一看起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在“宁波好人”这里却失效了,因为“宁波好人”的根本特点就是施爱的主体的消失,或者叫去我化。这里存在着两种去我化:首先是化名、匿名,施爱的主体在“顺其自然”“顺顺”“然然”等化名、匿名的掩护之下,成了“一个悄然远去的背影”;其次是共名,无数个施爱的主体共享着“毛衣奶奶”“钢琴奶奶”“奶奶天团”“宁波妈妈”之类名字,他们不再是他们自己,他们只是“毛衣奶奶”“钢琴奶奶”“奶奶天团”“宁波妈妈”的一个分身,一次现实化。正因为去我化,这些“宁波好人”才凝结成一个大我,一个能抹去所有泪水、包裹一切伤痛的大我。也因为去我化,他们还是他们自身,拥有着肉身的属性,却更是一种绝对地超越了他们自身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理念抚慰着大地上的每一道伤口。第五章的标题是“无人认领的荣誉”。“无人认领”四个字,恰好点明“宁波好人”是一个大我,是一种精神、理念。作为大我、作为精神和理念的“宁波好人”既是一个爱的施动者,又是一个消失的主体,他们因为消失所以才能爱——消失在爱的施动中,就像那个“悄然远去的背影”。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如何去我?
每一个我都是一具肉身,都围绕着自己的身位建立起一个因缘网络,因缘网络是我之存在的基座,是我发出一切动作的前提,它甚至就是我自身——我无它,就是我的因缘网络。爱则是一桩事件,一次爆裂,它就是要爆破掉太过坚实的因缘网络,让我不再是过去的我,我由此与过去的我断裂,绽露出新的可能。什么可能?就是与他人交融在一起,用自己的能量去帮助他人、改变他人,并在此过程中反过来深刻地重造自己、实现自己。请注意,所谓交融不是我与他人交融在一起从而不再有我与他人,就像合二为一,而是我与他人皆于交融的过程中挣脱曾经的因缘网络从而拥有了新生的契机,也就是合二为二。合二为二的爱是疼痛的,因为它意味着去我,意味着断裂,艰难犹如从肉身升华为精神、理念。我相信,多数“宁波好人”在爱的开端都经历过在清水、血水、碱水里泡三遍一样的疼痛。合二为二的爱更是欢乐的,因为施爱者不再是昨天的自己,他们焕然一新,是充盈的。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已有阐释:“正是在给予的行动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和我的潜能。这种增加生气和潜能的经验,使我感到无比快乐……给予要比索取和接纳快乐。”我想,书写着这些充盈者的徐鲁、杨静雅自己也是充盈的,他们与他们的人物彼此辉耀,都是通明透亮的——写作者,特别是非虚构写作者,不也是消失在爱的施动中?
丰子恺、汪曾祺都描述过这样温馨的画面: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此画面的温馨建立在亲情的基础之上,是有机的、自然而然的,也是唯我论的、自私的——亲情无非是我的延伸,爱亲人就是爱自己。在宁波这一现代化大都市,几百万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无机地麇集在一起,他们怎么可能爱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但是,没有爱的黏合、共契,宁波这样一个超级共同体又怎么可能稳固?无法爱却又必须爱,这是摆放在每一个大城市面前的根本性两难。于是,“宁波好人”站了出来,他们爆裂了自身,用无我之我去爱,用消失去爱,从而与被爱者交融在一起——交融就是黏合、共契,而黏合、共契的能力正是一个超级共同体的核心竞争力。“万家灯火”这一意象,说的就是此人与彼人、此灯火与彼灯火的交融。白居易诗云:“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万家灯火”的境界里一片澄澈,令世界澄澈之矾,就是去爆破、交融的爱,而爱的世界就是真的世界。福柯说,古希腊哲学中的“真”(alethes)有四个含义:不隐藏(敞开)、不混杂(纯粹)、不迂回(直接)、不损耗(一致)。我想,《万家灯火》所讲述的宁波,就是一座“真”的城市,有真意、真理于其中隐隐闪动。
说一句也许并非题外的话。王安忆非常喜欢宁波,她笔下许多重要人物都来自宁波。她说:宁波女孩子真好看。王安忆所谓的好看,说的当然不只是颜值,更是指向了爱与真。
(作者系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贺绍俊:爱的汇聚 善的共济
宁波是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之一。提起宁波人,大家会觉得他们能干,把生意做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徐鲁、杨静雅的报告文学《万家灯火》是专门写宁波人的,读了这本书,我对宁波人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宁波人不仅能赚钱,而且会“花”钱!我给花字打上了引号,是因为宁波人善于将钱“花”在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上,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回报社会也是宁波人的性格!
宁波年年月月都要评选“宁波好人”,宁波人齐心协力,要把宁波打造成“爱心城市”。《万家灯火》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宁波好人”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宁波这座城市的爱和温暖。这些故事像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闪闪发光。故事中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宁波人,他们的故事并不传奇,但浸透了爱意。作者知道讲述这样的故事无需渲染、修饰,只需以朴实的文字将人物和事件的原初形态呈现出来,便能真实地传递感人力量。无论是“爱心奶奶天团”“毛衣奶奶”“棉鞋奶奶”里那些满头“奶奶灰”的老人们,还是署名“顺其自然”“然然”“佚名”等不愿炫耀自己义举的无数“无名英雄”,无论是让生命之光照亮他人生命体的器官捐献者,还是为户外工作的劳动者设立“爱心冰箱”“爱心姜茶”“爱心茶亭”的普通市民,他们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宁波好人”的丰富内涵。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宁波好人”?从这本书中,读者也许能得到一些答案。首先,爱是能够“传染”的。林茂华是“宁波妈妈”张亚芬的女儿,受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在中学读书时就和同学们成立了“小蜜蜂义工团”,上大学时又组织了“公益志愿者群”,先后开展了百余场义工活动,每次活动都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她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宁波就是一个有爱、有光、有温暖的大家庭。”在这样一个大家庭,爱会在人们心灵之间“传染”,林茂华显然就是“继承”了母亲的爱心“基因”。她的母亲张亚芬是一名供电公司普通职工,长年累月做好事,不计回报,比如照顾一对盲人夫妇十余年,一直照顾到为老人送终,又比如帮助和照料贫困家庭小佳奥一家十二年,等等。张亚芬到底帮助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好事,大概她自己也记不清了,但她永远记得她是怎么被爱“传染”上的。那时她才19岁,刚刚参加工作,在一次去农村检查电力供应的途中,她和同事赶在大雨来临前夕帮助农民将摊晒的稻谷抢收好。没想到几天后,这对农民夫妇找到了亚芬在乡下的驻地,送来几个自家种的西瓜表示感谢。作者在书中写道:“正是这对善良、憨厚的农民的温暖举动,让年轻的张亚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不经意地帮助一下他人竟能换来这样的幸福和快乐!”宁波是一个重视慈善和公益事业的城市,在被誉为“城市爱心gdp”的“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测评中,宁波市三次蝉联“七星级慈善城市”光荣称号。在宁波,有各种各样的慈善公益活动,如组织义工走村入户“关爱留守儿童”,实施“紫云英计划”推动乡村儿童艺术教育发展,发放“无障碍出行卡”帮助自闭症孩子出行,等等。宁波月月评选“宁波好人”,处处开办“道德讲堂”,年年发动“公益创投”,在这样的城市氛围中,爱的天使飞得越来越高,爱的“传染”越来越普遍。
其次,爱是一种快乐和幸福。《万家灯火》写到了数十位宁波人献爱心的故事,这些宁波人的一个共同点:他们在献爱心的行为中是非常快乐的。作者说出了其中的缘由:“益者,溢也,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就会从内心溢出快乐和幸福,而不会减少快乐和幸福。”书中所讲述的“钢琴奶奶”的故事便让我们深深体味到这种快乐和幸福。“钢琴奶奶”莫志蔚80岁了,她在退休后开始学习弹钢琴,她说她很享受弹琴的过程,内心会感到很快乐,后来她想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快乐,便有了要在宁波的公共场所安放钢琴的念头。在众人的帮助下,她以个人名义捐赠了十架钢琴,安放在宁波的书城、机场、图书馆等十处公共场所。当莫奶奶看到有许多陌生人在她捐赠的钢琴前即兴演奏时,心情特别欣慰,她觉得这样的音乐把世道人心中的美好都唤醒了。宁波的“毛衣奶奶团队”也是很有名气的。虽然为贫困地区捐赠旧衣服是一件非常普遍的公益活动,但这些奶奶们想到,世界上哪有不爱美的小孩子哟!所以,这些奶奶们说:“编织着暖暖的、柔软的、花色漂亮的毛衣时,其实也像是在纺织自己的好心情!”“每年有更多的孩子能穿上暖和的新毛衣,我是打心底里欢喜呀!”宁波人在慈善和公益活动中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感,已经超越了狭隘的一己之乐,而是具有宽广胸怀的“美美与共”境界,这是文明的结晶,是精神的升华。共同分享快乐和幸福,是共同富裕特别是共同精神富裕的核心价值。
书中提到在宁波街头随处可见的一句话:“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这句话说明宁波人爱家乡,爱祖国,要代表中国人做出文明表率。这句话也陈述了一个事实:宁波热心慈善与公益事业,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而是中国走向共同富裕、建设美好幸福家园的一个缩影,“宁波好人”也就是“中国好人”。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孟繁华:甬江两岸扑面的春风
2016年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伦敦传》之后,引发了中国作家书写城市传记的热潮。叶兆言的《南京传》、叶曙明的《广州传》、邱华栋的《北京传》、黄国钦的《潮州传》等相继出版。 新星出版社则推出了“丝路百城传”丛书,已出版了《上海传》《深圳传》《海南岛传》《绍兴传》《临清传》《漳州传》《湖州传》《连云港传》《烟台传》《威海传》等。一座城市因这些传记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它们对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为城市建构的文字地标。
徐鲁和杨静雅创作的非虚构作品《万家灯火》,不是上述城市传记式的作品,不是全面书写宁波历史文化的著作。它是书写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当下生活的一部作品,具体地说,是书写作为“大爱之城”和“首善之城”的宁波,全城共倡、人人参与的公益慈善事业,书写“宁波人早就在默默地筑建着一座又一座跨越鸿沟的坚固桥梁,打造着一艘又一艘渡己渡人的共济之舟”的人与事。如果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话,那么徐鲁和杨静雅直接讲述了宁波当代生活的某些方面。书写历史是重要的,不了解历史我们就不了解来自何处,就难以理解具体何以成为今天。但我们毕竟生活在当下,理解和认知身处的当下更为重要。
一个署名为“顺其自然”的人,不断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汇款,从 1999 年‘顺其自然’第一次出现,至今已经 22 个年头了。寄款人奉行的原则是“坏事不做,好事不说”,作者详细记述了从1999年12月6日到2020年11月26日的“捐款记录”。所有的人都希望能见到“顺其自然”真身。但这位神秘的捐款人一直没有露面。邮局的工作人员说:前来办理汇款的人,是一位穿着黑衣服的中年女性,工作人员看到汇款单上的署名,觉得有点奇怪,就跟她说了几句话,但她只是笑了笑,没有做什么解释。办完汇款手续后,那位女性便骑着一辆旧电瓶车离开了,留在工作人员脑海里的,是一个悄然远去的背影 ……“顺其自然”不断向慈善总会捐款,匿名帮助那些急于需要的人。异乡人柳艳萍曾找了六年“顺其自然”。2001年,柳艳萍的女儿得了脑瘤,需要昂贵的收费,“顺其自然”一次寄来了5000元。柳艳萍寻找“顺其自然”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找了六年也未见,而寻找“顺其自然”的不止柳艳萍一个人。“顺其自然”不露真身,但社会各界没有、也不会忘记“顺其自然”,从 1999 年到今天,22 年来,无论是在宁波本地,还是在全国范围内,以“顺其自然”的名义获得过的各种奖项和荣誉,几乎每年都有,但是这些奖项和荣誉始终无人“出面认领”,举办单位为“顺其自然”留着的座位一直空着。
还有张亚芬,有宁波人乃至全国各地很多孩子熟悉的一个“身份”,就是“宁波妈妈”。她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一对盲人夫妇10余年,一直照顾到为老人送终;她帮助和照料贫困家庭小佳奥一家长达12年,至今仍然不离不弃,视若家人;她省吃俭用,拿出自己获得的所有奖励资金,常年“结对子”资助和帮扶云南、贵州、黑龙江等偏远省份的许多家境贫寒的学生娃,这些孩子虽然生活在祖国的天南地北,互不认识,也从来没有相聚过,但他们有一位共同的“亲人”,有一个共同的可以作为依靠的温暖的“家”,就是“宁波妈妈”和她在宁波的家。还有“助教奶奶”顾雅芬、“支教奶奶”周秀芳、雨中给老人送伞的女司机、助人为乐的少年陈吉,他们都是点亮万家灯火的普通人。
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将仁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宁波当代人,显示了一座城市高度的文明状态。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有多高,只要看看那些弱势群体、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是怎样被对待的便一目了然。只有弱者在遇到困难的时刻不会走投无路,能够看到希望,万家灯火才名实相副。
古代社会有很多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故事,比如雪中送炭、解衣推食、侠肝义胆、急公好义、成人之美、一臂之力等,这些故事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宁波人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宁波人彰显道德准则和共同富裕原则,用默默的言行书写了太多美好的故事。《万家灯火》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代宁波人的道德风貌和精神风貌。甬江两岸古风犹存,仁者爱人人恒敬之。“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万家灯火”,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平安和人间烟火的意象。用这个意象来表达宁波人民的爱心,真是恰如其分,寻常无比,温暖有加。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
南志刚:导人向善的有德之言
《万家灯火》聚集宁波人用善心善言善行点亮万家灯火的代表人物和典型事迹,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善育人,以情感人,导人向善。
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丝善念,多多少少会做一些善事。但是,要将善念善行贯彻始终,要将一己之爱影响全城大爱,要用一根火柴去点亮满天星星,殊为不易。这样的美好景象,在今天走向现代化的宁波,已经蔚然成风,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名片。“毛衣奶奶们”15年来默默地为贫困山区孩子织毛衣毛裤、做棉帽棉鞋;“宁波妈妈”张亚芬30年坚持不懈,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素不相识的盲人夫妇;“全国道德模范”周秀芳奶奶到贵州、云南、湖南偏远山区支教,一家一家牵线搭桥,一所一所学校地寻找对口捐建者;小朋友陈吉每天背负着患有重整肌无力的同学谢斌上学、放学……《万家灯火》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揭示了善的秘诀和善的力量,这就是爱心、恒心和耐心。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既有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态度,也有排难解纷、不计名利的胸襟和气度。“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是一种慷慨,“赈穷救急,倾家无爱”,是一种仁义。《万家灯火》通篇以“顺其自然”的故事及其价值内涵的铺展为暗线,为读者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所化育的当代慈善精神。从1999年3月12日起,宁波市慈善总会每年都会收到署名为“顺其自然”“然自”“然顺”之类的捐赠汇款单,少则数百元,多则百万元。20多年来,“顺其自然”捐款累计金额1258万元,用于修建学校、助学助教、挽救危重病人、支援贫困山区和赈灾救济等诸多领域。为了表彰“顺其自然”的慈善义举,宁波市慈善总会、宁波新闻媒体以及受到捐赠的人们,费尽千辛万苦寻找“顺其自然”,但是“顺其自然”依然“神龙见首不见尾”,政府和社会公开授予“顺其自然”的荣誉奖励,始终没有人来领取。“顺其自然”这种功成名不就、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感动了一座城市,宁波市民踊跃捐助善款,“顺其自然”已经不是一个人,它已经成为宁波的城市符号,化为一种普遍而坚实的社会力量,折射着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的光芒。
《万家灯火》不仅讲述了捐钱捐物的善行义举,而且讲述了宁波人不惜付出巨大牺牲,以身体、以生命救死扶伤的伟大奉献事迹。77岁的民间文学家沈志远老人,在生命垂危之际捐献出眼角膜,完成生命“最后的馈赠”。张彬在父母、妻子、儿女的支持下,成功地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一个处于困境和绝望中的家庭带去一份希望。一个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林萍,偶然听到一个小女孩得了“肝豆核变性”病症,毅然决定捐献一半肝脏。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为了观察疟疾的临床反应,不惜充当首批人体试药小白鼠。宁波籍院士顾方舟,为了测试疫苗的安全性,以身试药,更是拿自己刚刚满月的儿子做实验,终于发明了小儿麻痹糖丸,为中国和世界先灭脊灰疾病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人物、事迹足以感天动地,足以彰显生命的意义。
《万家灯火》文字朴实无华,叙述真切自然,直击读者心灵,尤其是其大段引叙文字,让读者与故事主人公面对面,零距离感受当事人的心灵活动,真切体会爱的力量。第六章《情系罗南英》和第七章《人间自有真情在》完整引录罗南英的书信,感人至深。病中的罗南英自觉来日无多,给儿子写了13封信,这位年轻妈妈的绝笔信,充溢着博大母爱,在深情感恩、殷切嘱托中表达了对爱的理解。《万家灯火》通过引叙这几封信,将主人公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凝练了情感的真挚性。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万家灯火》诚为导人向善的有德之言,相信这样一部非虚构作品能够感动人心,以其艺术感染力彰显当代慈善精神,唱响爱与生命之歌。
(作者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张晓玥:爱心城市的清明上河图
宁波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也是美好的公益慈善之城。近年来,宁波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在被誉为“城市爱心gdp”的“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测评中,宁波三次蝉联“七星级慈善城市”。长篇报告文学《万家灯火》(徐鲁、杨雅静合著)正通过记录一个个动人的慈善公益故事,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乐善好施的宁波市民群像,绘制了一幅爱心城市全景图卷。
正如书名的譬喻,宁波市民的爱心,汇聚成繁星点点的人间星河,汇聚成光辉熠熠的万家灯火,不仅照亮了东海之滨的宁波,也传递到远方,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希望。“毛衣奶奶”和“棉鞋奶奶”们穿针引线,将温暖送到边陲山区,仿佛欧洲古老童话中会纺织“玫瑰云”的老祖母,她们编织出最绚丽的宁波颜色。“钢琴奶奶”捐赠钢琴,在城市公共空间里,有人会停下来,让指尖跳荡出最动听的宁波奏鸣曲。宁波人家有芳邻,外地人在宁波也总能感受到他乡即吾乡的温暖。身患绝症的年轻教师罗南英从青海到宁波求医,想到自己天真懵懂却将永失母爱的儿子,写下了13封信留给他。她的“亲子家书”以《让母爱穿越时空成为永恒》为题在宁波报纸上刊登后,引来潮水般的爱心相助。数不清的宁波人用真情书写一个个动人的真实故事。正如那位连续22年捐款累积逾千万元的好心人的留言——“坏事不做,好事不说,顺其自然”,原本就是生活伦理,就是众生所愿。日常生活的点滴美好,汇聚在一起,就是这座城市的名字所寄寓的——“海定波宁”。作者笔墨从容,在情感的流动中写人记事,将平凡的人与事统摄于朴素的情与理之中,顺其自然地记录来自生活本身的美好,形成了纯净清朗又沉实丰盈的纪实美学。
《万家灯火》的题材决定了它不是围绕焦点人物、事件展去集中挖掘和记述。作品没有陷入一般性的罗列,而是紧紧抓住爱如何共振共鸣、如何传递扩散来组织素材,探索一座爱心之城的情感底色与精神密码。关于那位署名“顺其自然”的公益人士,社会各方面都非常关注她的真实身份。渐渐的,人们理解了她为什么一次次都没有出面认领属于自己的荣誉,社会各界有了新的默契,尊重“顺其自然”的意愿,呵护“顺气自然”的秘密,而且大家凝心聚力,将“顺其自然”作为共同的城市爱心公益品牌来打造,宁波因此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顺其自然”。“会心处不必在远”,因为爱的共识与爱的默契,会心处就在身边。传递匿名的爱,已融入很多宁波人的家风乃至这座城市的民风。
《万家灯火》是一幅散点透视民情风俗图卷。各色爱心人物的身影与故事,流淌着真诚朴素的情愫,体现出互助共济的氛围。作者的叙写不是平面化的,而是人在画中的精神游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自有其“三远”维度,即在高远、深远、平远的起承转合中营造画境的内在结构和动态韵律。见证那些无私的善与爱,敬畏生命若仰望星空,境界何其高远!作者又从现实写到历史,从朱葆三、吴锦堂、包玉刚、邵逸夫等“宁波帮”写到今天走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寻常百姓,将传统文化和时代价值贯通起来,用意无比深远。而遍布城市的“爱心茶亭”“爱心冰箱”“爱心暖柜”“爱心粥坊”“爱心小坐垫”“爱心钢琴”,以物载情,于平远之间打开了辽阔的生活时空。《万家灯火》可谓爱心宁波的“清明上河图”:清明是清洁而明净的人心、生活,是生机勃勃的人间气象。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周保欣:于万家灯火中见天下文明
长篇报告文学《万家灯火》的全部命意,就在书名“万家灯火”里。“万家灯火”是平安、祥和,是喜乐、幸福;是生活的热烈与喧腾;是人世间的风物,生机勃勃。点亮这“万家灯火”的,便是人类最伟大、最质朴的力量:爱、慈悲、奉献。“爱如火种,点亮了万家灯火;火炬接力,璀璨了整个城市”,作品中的这句话点明了主题。
“夫慈者不仁,而惠者好与也”。《万家灯火》聚焦的是宁波城那些“慈者”与“惠者”的故事。作者徐鲁和杨静雅从不同的社会层面,写出了形形色色的“慈者”与“惠者”形象,其中,有家喻户晓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有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著名病毒学家顾方舟,有长期支教、助学贵州山区的周秀芳、潘焕军,有向这座城市捐赠公共钢琴的莫志蔚,有长达20多年向慈善组织匿名捐赠的“顺其自然”,有30多年照顾孤寡邻居夫妇的徐慧明,有捐赠器官的地方文史学者沈志远老人……
报告文学难写,特别是写好人好事,写善的一切——相比较写恶而言,更难。难就难在对善的发现,难就难对善的叙事表达。不是说写作者没有发现善的能力,也不是说我们的生活中缺少善,而是作家在什么样的视野中去发现善,以什么样的叙事手段去呈现善?这是一个问题,处理不好,写起来就会如同宣传报道,离文学之道远矣,会让读者味同嚼蜡,心生厌倦。《万家灯火》的写作者却有高远的立意,那就是在“天下文明”的大视野中,去写出身边的善,写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生活的发现,写出这个时代温暖人心的道德力量,写出这个时代人性的高贵。《易经》“贲”卦的象辞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有恻隐之心,有不忍之心,人类的高贵,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互爱、互助,人能祛除地理的、社会的、等级的区隔,心同此心,情同此情,理同而事别,事别而情同,这不就是天下文明吗?《易经》“贲”卦的《彖辞》说:贲,通达。社会的通达,便是以人心的通达为前提,唯有人心通达,社会才能消除矛盾、敌对、紧张。
作为报告文学集,《万家灯火》的成功之处,首要的便在写人方面的成功。写作者以仁人之心,去发现、洞察、呈现身边人的大善与大爱,写出系列身份迥异的人物。作家着力发现的,不是人物身上观念化的美德,而是他们的日常行为所折射的“行动中的美德”。徐鲁和杨静雅善于在近距离中观察人物,捕捉写作对象内心沉潜的情感、意志、操守、品质和观点。《万家灯火》的另一个成功,就是善于选材,一桩小事,一个情境,一句话语,一个物件,一个细节,写作者多是信手拈来,随意安插、点染,便激活出材料的独特情感和道德魅力。为了突出、渲染人物的品格、精神,作家常以“炼意”之笔墨,写一己之感发,如:“最美的青山,都是一叠一叠堆起来的”,意在阐发人的德行积累之不易;“没有在沙漠上跋涉过的人,怎会懂得每一滴水的珍贵?”,意在写出人的道德同情力唯有在经验世界获得。寥寥数语,譬如画论所谓的“重檐飞梢,浮图插云”,在高岩绝壁处,让读者有顿生世外之想。在写作方法上,《万家灯火》还不时穿插、征用书信、日记、新闻报道、诗句、民间谚语和其他典籍、文献等,形成别具对话和论辩特色的复合文本,气势跌宕,流畅开阔。
总的来说,《万家灯火》是一部有诸多可取、可读之处的报告文学。因为写到大量宁波地方人物,且将“慈善”放在宁波的地方史视域中看,所以,《万家灯火》虽说是由几十个不同的人物构成,但因为其中流淌着城市史的特色,故而亦可视作宁波这座城市的精神画像。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朱立奇 通讯员 午歌
一审 钱元平 二审 房伟 三审 郑昕伟 终审 杨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