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机、小程序、太阳花、三色法,宁波这些“抗疫战士”妙招真不少!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
近半年来,宁波疫情反复,各地相继出现散发病例。疫情防控,成了一场持久战,既需要责任担当之勇,也需要科学防控之智。如何迅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如何精准施策?这些既考验城市治理体系的响应速度,也考验城市治理能力的绣花功夫。
这两天,宁波晚报记者通过走访,梳理了疫情防控中的一些宁波基层经验。其中,有提速增效的科技赋能,有网格力量下沉的机制创新,更有一些接地气的“土办法”。这些来自一线的智慧组合发力,跑出了宁波疫情防控“加速度”。
视频制作 记者 周子豪
科技赋能,动态掌握“不漏一人”
“居民有没有做核酸,打开小程序一目了然!”4月18日上午,在鄞州区潘火街道殷家花园社区,“鄞领”突击队员钟榴红打开“鄞防疫”小程序,系统正不断更新当日片区内完成核酸采样的居民名单。
这款小程序,是鄞州区大数据中心集成公安、卫健等16个部门数据,于4月5日推出的,能显示居民的楼幢、房号、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同时,小程序通过与浙江省核酸登记接口相连,片区核酸检测的完成情况,45分钟后就能通过小程序查询到,上面还自动标注有未做核酸的人员信息。
“相比之前挨家挨户‘扫楼’的传统方式,如今这项工作能提速3个多小时。”鄞州区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科科长吴斌介绍,小程序还能自动筛查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通过精准匹配,有近3000人获得了精准服务。
核酸检测现场,先扫码签到。 通讯员供图
疫情下,货运司机是重点关注对象。在位于北仑柴桥的北仑集运基地,4月9日上线的“后勤核酸签到系统”也推动了“扫楼”工作更高效。
基地附近有两栋宿舍楼,住着货运司机及其家属,总共808户。但货运司机流动性非常大,这段时间居住着的是470多人。为方便他们进行核酸检测,基地在停车场设置了临时采样点。新系统开发运行的这段时间,前来检测的人需要多做一个步骤:现场扫码签到。
“‘后勤核酸签到系统’有一个二维码,司机及家属要扫描登记相关信息,之后凭借二维码进出宿舍、停车场,同时每天早上的核酸检测也需要通过扫码签到。”集运基地技术部it工作人员胡凯介绍,扫码后,每个人的检测情况能直观体现在后台数据上。待采样工作结束,通过数据比对,没签到的便是未做检测的,只需再精准通知这些人即可。
“人员流动性大,意味着防疫压力大。系统运用之前,我们需要安排大量的工作人员对每个住户进行走访和排摸,最多时要16个人。效率低,无法实现对人员信息动态更新,更无法确认是否全员完成了核酸检测。现在只需投入一两个人即可完成工作,效率至少提高了80%。”胡凯说。
凝聚最小单元“作战”力量,加快核酸检测全流程
去年12月,镇海区发现新冠确诊病例时,临江小区成了“暴风眼”。20天里,居住着5236人的这个小区,完成了11轮全员核酸检测。第一轮5个小时,第二轮4个多小时……一轮轮检测,速度越来越快。
“临江小区有72栋楼,我们当时紧急划分了72个片区,在线在每栋楼里招募72名居民志愿者。他们需要做的是通知本楼栋居民下楼检测,同时登记生活物资采购信息。”临江社区党总支书记胡维君告诉记者,为了加快检测速度,通过对所有志愿者的分工,全流程设置了5支队伍,除了有居民志愿者组成的喊楼组外,还有引导组、记录组、核查组以及核酸现场的秩序组。“这其中包括了机关、街道增援力量,都被合理分配在了每个岗位。”
“实战”中积累的经验被延续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今年4月10日,当需要全员核酸检测时,临江小区仅仅用了2个小时。
去年12月,临江小区全员核酸检测。通讯员供图
凝聚最小单元的作战力量,北仑大碶学苑社区也找到了忙而不乱的方法。这个社区常住人口2万多人,以体量来论,在北仑区所有社区里排第一。今年1月北仑疫情过后,微网格机制迅速建立,每7个到10个微网格由1个基础网格管理。学苑社区总共划分出94个微网格,并通过组建一支平均年龄40岁左右的微网格员队伍,保障每个环节操作不“卡壳”。
每个微网格员的手机里都有微网格群,除了个别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家庭外,他们把自己所负责的楼栋住户全都拉进群里。“每次要做核酸检测前,都由他们在各个群喊话。检测开始后,又会发起接龙,最后再对照名单,排摸并跟进没有完成检测的住户。”学苑社区党委书记胡碧慧介绍,通过微网格,流调排摸等信息也能得到及时反馈。“有了这个基础底数,社区在排查、汇总、整理、不定期更新信息等各项工作中,效率大大提高。”
北仑霞浦新浦社区在微网格防疫基础上,针对两个无物业开放式小区,采取了核酸检测管理“绿黄红”三色法。当天完成检测的居民归到“绿色”数据库,两天以上未做检测的以“黄色”标注。“在‘黄色’人员里面,再摸排出行动不便、高龄等特殊群体,将这部人归到‘红色’数据库,后续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上门检测或党员帮扶服务。”该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动态摸排、动态分类,快速实现全员核酸。
破解核酸检测“卡壳”环节,这些“土办法”也很奏效
一张小贴纸,简单又好用。当居民做完核酸检测时,志愿者就会发放小贴纸,请居民回去后张贴在自己房号的对应位置。如此一来,一轮检测结束后,只要对照每个楼道贴纸张贴情况,就能实现“查漏补缺”。这是前段时间鄞州区全员核酸检测时,东柳街道华光城社区华光城小区采取的办法。
“我们在每个楼道里贴了一张表格,标注每个房号。居民检测完了,就贴上贴纸。”社区党委书记姜颖说,这种方式易操作,也能让社工和志愿者基本掌握每幢楼的核酸检测情况,还可加强居民的自我监督。如发现有遗漏,志愿者会再次上门劝说。“我们做了三轮核酸检测,发了三轮不同款式的贴纸,包括小红花、点赞和太阳花。”
检测完成,贴小红花。 通讯员供图
核酸检测过程中,扫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一些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虽然提供身份证可读取信息,可若身份证未带,或保存不当出现磨损,会影响设备快速识别,降低检测效率。为应对这一点,老年群体占比相对高的农村也有自己的“智慧”。
这段时间,在北仑白峰文化活动中心核酸检测点,学生打印错题的便携设备“喵喵机”成了“制码神器”。78岁乐志福因没有智能手机,被引导到预录入通道,志愿者在自己的手机上帮他进行核酸采集预登记,随即将生成的二维码截图通过蓝牙发送到“喵喵机”。很快,机器就“吐”出一张6厘米见方的小纸片,上面的二维码清晰可见。整个过程平均仅需30秒。
“喵喵机”成了制码神器。 通讯员供图
核酸检测不仅讲究速度,保持安全距离也相当重要。常见的做法是通过社工、志愿者喊话,地面贴1米线标签,引导市民保持距离。但在鄞州区中河街道金磐苑小区,除了这些常规方式,“感情牌”也打起来了。
在此前全员核酸检测时,现场秩序井然,8个海报架自动拉开一米线。这是小区前业委会主任陈华杰自掏腰包制作的。8张海报有的是核酸检测流程图,有的核酸检测预约码,但最有效果的还是一张“大白”疲惫地坐在地上的海报。
“我看到志愿者一遍遍喊喇叭提醒大家保持距离,声嘶力竭的样子挺让人心疼的,我就想着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提醒。”陈华杰在设计这张“大白”海报时,还特地在照片上方备注黄色大字——您的配合与理解就是对ta最大的关爱和支持。
他将海报放在了现场最醒目的位置。“这样的提醒方式虽然无声,但有冲击力,居民看到会产生共鸣,也会更愿意配合。”
一张“大白”疲惫照,“无声”喊话居民配合工作。通讯员供图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陈烨 薛曹盛 编辑 曾梅
一审 戴晓燕 二审 李秀芹 三审 杜春景 终审 杨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