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宋韵⑦|宋韵文化要涵养市民的审美情趣和城市气质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
宁波的宋韵文化该如何串联?展示宋韵文化要注意些什么?目前可以努力推进的工作又有哪些?在3月9日举行的宁波“三湖”宋韵文化研讨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很多精彩的创意点子令人眼睛一亮,印象深刻。
宋韵文化要涵养市民审美情趣和城市气质
任学军 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宁波的文化资源、元素非常丰富,海丝文化、藏书文化、阳明文化、书院文化、商帮文化等等,都与宋韵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交集。”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任学军在研讨会上指出,当下研究、发掘宋韵文化首先还是要吃透这股神韵,不去破坏整个宋韵文化的气质。
“宁波在推动宋韵文化对外输出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学军建议与会专家可以在这个层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此外,宁波书院文化的谱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也是值得去关注的。
任学军还指出,宁波宋代的望族具有其独特的地理辨识度。“在宋朝,这些家族具有怎样的地位?这个很多人恐怕都不了解。”他建议对此话题展开通俗化的解读。
“传承宋韵文化,就是要让它来涵养我们市民的审美情趣和城市气质。”任学军说,这是当下研究宋韵文化的价值所在。
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串联起了宁波的“三湖”,也让周边的宋韵遗存由点到面串联了起来。任学军在研讨会上展望说,这是一条宋韵文化流动的中轴线,“这条线完全可以深入挖掘宋韵元素,让这条线成为宋韵文化专列。普及宋韵文化知识、传播宋韵宁波味道,它可以是一本书,每个站点都有一个章节故事。”任学军说,今后可以在这条线上植入体验式、沉浸式的互动版块,让宋韵文化走近每一位市民和游客。
他也期待接受聘书的8位专家今后能成为古籍的挖掘者、历史的解密者、地理的重现者、文化的传播者,为今后宁波更好地传承宋韵文化,群策群力,献计献策。
助力“三湖”宋韵发展的方法有很多
张如安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
宁波文化研究会会长
研讨会上,张如安表示,历史上的宁波“三湖”,既是地理概念,也是文化理念,未来想要有好的发展,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先即明确‘三湖’宋韵文化的陈列、研究、传承的各种载体,比如研究成果能否有相应的载体,例如刊物、专栏等。”张如安表示,在适当的时候,不妨以某个人物或某个历史阶段为切入点,召开专门的研讨会。他建议,首先应召开关于杨简的研讨会。“杨简的思想玄奥,影响深远,应是研究重点,其弟子和传承学派也是一份值得深挖的历史宝藏。对于杨简的研究可以与王阳明研究相呼应。目前,关于杨简的研究相对较少,有点遗憾。”
张如安认为,在研究杨简的基础上,还可以重建或恢复慈湖书院,作为研究两宋时期浙东学术的基地。
“现在看来,我们亟待将‘三湖’的文化、历史串联起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先做一份‘三湖’宋韵文化通典,内部结构可分为人物典、著述典、遗迹典、文艺典等等。”发言中,张如安还多次提到,传承和发扬“三湖”的宋韵文化,不能缺少媒体的力量,他建议可以在纸媒上开辟专栏,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多种方法,全方位、立体式向宁波市民讲述关于“三湖”宋韵的故事。
推动打造宋韵精品“三工程”
黄文杰 宁波文旅研究院党支部副书记、
宁波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关于“三湖”如何打造“宋韵”文化,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书记黄文杰提出要打造三大精品工程。首先,高质量打造宋韵文化精品工程,“可以开展以宋韵为主题的书法、美术、摄影等各种样式的创作。以东钱湖为例,筹划《印象东钱湖》之类大型作品,用各种观众们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让宁波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呈现出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
其次,要高水平建设宋韵文化创意产业工程。“一句话,围绕‘宋韵’这个经典ip,通过文旅融合、数字赋能等角度,让宋韵文化快速‘出圈’。”黄文杰表示,可借用中国的茶道、花道,天童的建筑,通过精心设计,让“宋韵”借助宁波强大的制造业,走出一条全新的推广道路。
黄文杰还建议,在推广宁波“宋韵”文化的基础上,与杭州上城区、绍兴越城区等地区展开对话交流,唱好建设宋韵文化双城记。同时,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挖掘海丝文化的内涵,切实推进海丝文化的传承发展,活化千年“海丝”基因,可重点打造海商文化艺术节、“三湖海丝文旅节”“海上丝绸之路”创意设计大赛和宁波“一带一路”主题音乐会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同时着力加强海丝文化研究,形成一批世界级的展会与活动。
黄文杰认为,在推进宋韵文化的大众传播中,可与宁波“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等相结合,树立“江南宋韵”文化新形象,构建新时代魅力“中国哲学之湖(城)”,扩大与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对话,立足于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为打造传统文化传承模范城市、全民素养示范城市贡献力量。“个人建议,宁波可与东钱湖、与杭州上城区共办‘宋韵公共文化周’‘浙江国际宋韵文化节’‘东亚宋韵文化周’等文化节活动,传扬宋韵文化需要杭甬两城合作发力。” 他说。
围绕湖景湖光打造多色宋韵文化产业带
王敏旋 宁波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王敏旋以陈寅恪的这句话为开篇,详细阐述了宋韵之所以能千古流传背后的密码。
“目前关于宋韵文化的内涵和概念界定,有的取‘韵’字之‘意味’‘风味’‘趣味’之偏于物质感受之义,诸如焚香、斗茶、插花之类;有的取‘韵’字之‘情韵’‘气韵’‘神韵’之偏于艺术感受之义,诸如诗词、书画、琴棋之类。”王敏旋说,我们理解的宋韵文化,特指两宋文化中优秀的文明元素、内在精神和传延至今的文化价值,包含了日常生活领域的物质之韵、生产技术领域的匠心之韵、社会运行领域的秩序之韵、发现发明领域的智识之韵、学术思想领域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领域的审美之韵等。
谈及宁波“三湖”宋韵文化未来,王敏旋表示,以宁波的湖畔文化作为一个切入点,可进行深度挖掘,“月湖、日湖、东钱湖,慈城老城有慈湖,旁边的市委党校里面还有个静心湖。”
他在研讨会上也抛出了几个观点。 一是打造湖景多色宋韵文化产业地,建议可以绕湖打造宋韵文化标示地,将“风雅处处是平常”的宋韵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植入日常湖畔公园体验场景,场景内可以有宋画、宋服、宋宴、宋扇、宋茶、宋瓷……等种种宋代生活场景,每个场景都能亲自cosplay(角色扮演),围绕宋韵体裁形成宋韵文化产业链。
二是打造湖天一色宋韵文化影视地。通过网红剧、快视频等形式触摸、了解、体悟宋韵文化,又能直播带货,也可以做宁波城市形象、制造产品推介,也可以带动宋韵婚庆、摄影等。
“三是打造湖光山色宋韵文化灯光地。”王敏旋说,借助传承宋韵文化工程,繁荣地域文化产业带动周边夜市文化产业发展,聚合人气促进区域服务业发展。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施代伟 朱立奇 摄影 胡龙召 编辑 肖勇
一审 房伟 二审 李秀芹 三审 赵鹏 终审 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