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宋韵①·全览 | 盘点宁波“三湖”宋代遗存,石刻留痕人文传韵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
视频制作 记者 顾嘉懿
宁波“三湖”,指的是慈湖、月湖、东钱湖,自古至今均为风景佳绝处。很巧合地,当我们在甬城寻找宋风流韵,发现大量的人文史迹都依绕“三湖”分布传衍。
慈湖,南宋之际诞生了“四明学派”著名心学家杨简。他师从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甚至连“慈湖”之名都是因他自号而改,研究他的人广布海内外。月湖,被称为“浙东邹鲁”,两宋时期,书院林立、人文昌炽、世家云集,当时的雅事、联句至今传为美谈。东钱湖,更是南宋石刻的主要集中地,湖边的石塔、石桥、石牌坊、石窟、石碑,大都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坐拥全省稀有的文旅资源。
当我们盘点“库存”,一张古今交融的宁波“三湖版”寻宋地图徐徐展开。
慈湖:山清水幽宜读书
慈湖,位处慈城之北,阚峰之下,相传为唐开元间慈溪县令房琯下令开凿,以利农事,迄今已逾千年。
慈湖与湖心堤。记者 顾嘉懿/摄
慈湖旧名“阚湖”“德润湖”“普济湖”,均与三国时期寓居于此的吴国大儒阚泽(字德润)有关。慈湖之北原一座大寺普济寺,系阚泽舍宅而建,为浙东最古老的佛寺之一。普济寺虽已不存,然遗物仍在——一座唐经幢今立于保国寺天王殿前;北宋佛坛的上飞天、金刚石刻分藏慈城孔庙崇圣祠与宁波博物院;一块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的《明州慈溪县普济寺罗汉殿记》碑也在崇圣祠中。
普济寺北宋佛台飞天石刻。记者 顾嘉懿/摄
悠悠湖水在南宋孕育出一位著名学者、“淳熙四先生”之一:杨简(1141-1226)。联想东汉董黯汲水奉母的孝子故事,杨简自号“慈湖”。其师从陆九渊。我国心学一脉,“陆王”齐名,王指的是王阳明,陆便是陆九渊。而杨简正是陆氏心学在南宋的主要继承者、传播者。
晚年,杨简在慈湖之北的谈妙涧旁筑室,自名“谈妙书屋”,作为退居讲学之所。在他去世约40年后,主政庆元府(今宁波)的沿海制置使刘黻将杨简故居改作慈湖书院,使书风不绝。慈湖书院在800年间屡玘屡复,王应麟、全祖望等都曾为之作记。1902年,乡绅陈屺怀、关维震、冯君木等发起,在书院原址创立新式学校——慈湖中学堂,解放后改名慈湖中学,至今,已建校120周年。
春天的慈湖中学。学校供图
今天的慈湖中学,存有三块碑记,其中有一块“双面碑”。正面刊刻南宋1260年前后的《慈溪县孙孝子祠记》,碑阴正是王应麟撰文、1292年刊刻的《重建慈湖书院记》。在这篇1000多字的记文中,王应麟概述了杨简学说,并对后学提出希望,实为今日慈湖最重要的一处金石遗存。
慈湖中学里的三块碑。记者 顾嘉懿/摄
2011年,慈湖中学校友孙庆云捐资250万元在慈湖中学内原址重建“谈妙书屋”,现为该校校友会活动场所。在慈城孔庙崇圣祠另存1937年的《重建谈妙书屋记》碑。
慈湖中学内谈妙涧上重建的谈妙书屋。记者 顾嘉懿/摄
作为地方名胜,慈湖之上有湖心堤一条,堤上有桥有亭,相传亦为普济寺僧于宋时构筑。据南宋《宝庆四明志》载,堤上之亭旧名“清音”,1108年,县令唐昌期将之更名“涵碧”。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又一位县令胡观澜在湖心堤上重建六面重檐,12根石柱承托亭顶的攒心式廊亭,为缅怀杨简,命名为“师古亭”,意为师古法今,向先贤学习,为民众造福,该亭留存至今,为往来游客提供一方歇脚、纳凉之所。
湖心堤上的师古亭。记者 顾嘉懿/摄
月湖:“十洲”韵事传古今
月湖,被称为“浙东邹鲁、江南明珠”。可以说月湖的文学气质全面形成于宋,发展于宋。
从唐贞观到宋初,月湖一直作为城市蓄水湖而存在。第一个有史记载在月湖上营建“景观”的人,名叫钱公辅,是一位北宋明州(今宁波)知州。他在柳汀之上造了一座众乐亭,延请包括王安石、司马光在内共15位北宋文坛、政坛领袖为这座亭子写了20首诗,帮助宁波的月湖首次在“中枢”扬名,也开启了诗化月湖的源头。
月湖柳汀与众乐亭旧影
北宋元祐八年(1093),明州遇到旱情,知州刘淑及继任者刘珵以工代赈,疏浚月湖,“环植松柳,复因其积土,广为十洲”。完成这一工程的刘珵始有《咏西湖十洲诗》,一洲一诗,状物写景,十洲之名由此形成。这组诗得到了舒亶、陈瓘、王亘三人的唱和,构成月湖诗歌创作的第二波高潮。
月湖春色。记者 刘波/摄
随着景观的美化,两宋时期,宁波多个世家大族择居月湖之畔,史氏、楼氏等均在其中。史氏后人史守之曾以芳草洲上的碧沚为别业,藏书读书,并延请“淳熙四先生”中的杨简、袁燮来碧沚讲学。今芳草洲有1997年所立的“杨文元书院遗址碑”。
除了杨文元书院,两宋月湖还存在着诸多书院,如松岛上楼郁讲学的“正议楼公讲舍”,竹屿上袁燮授课的“城南书院”,竹洲上沈焕、沈炳、吕祖俭开讲的“竹洲三先生书院”等,都是两宋宁波的主要书院。月湖学风历代赓续,今竹洲之上的宁波二中,是为承续书香的“活化石”。
月湖可供寻访的宋代遗迹,还有菊花洲上的水则碑亭。此碑最初由南宋丞相吴潜立,系古代著名水利设施,用以观测城内河道的水位。现存两块“平”字水则,一明一清,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仍在原址,基本维持原貌的水则碑。
水则碑。记者 顾嘉懿/摄
菊花洲另有今人复原的高丽使馆一座。1999年,为配合宁波月湖景区的建设工程,考古队在菊花洲发掘了近1500平方米的遗址,清理出宋代建筑基址和都酒务作坊等遗迹,与宝奎巷史氏故里相邻。今天的“高丽使馆”“明州厅”“高丽厅”等展馆内,展示了大量宋代明州与高丽往来的历史资料,为一处月湖“海丝”史迹陈列厅。高丽使馆另有两块“宋徽宗御笔碑”复制品,所述内容与楼异主政明州时所处理的高丽外交事务相关,碑文用瘦金体书写,史料性强,宋碑原物现存海曙区集士港镇广德庵。
高丽厅内展陈海丝史迹。记者 顾嘉懿/摄
东钱湖:石刻风采独一份
碧波荡漾、山水氤氲的东钱湖是“三湖”之中保留宋代遗迹最多的一个。从南宋山林深处走来的石人石马护佑了这片土地数百年,位于钱湖“秘境”的二灵塔、韩岭的庙沟后石牌坊、史弥远墓道桥、史浩神道碑,皆为原汁原味的宋代原物。建成多年的南宋石刻公园更是东钱湖一处成熟景区,随带宁波宋代“石造”文化的影响力远及东亚。从文旅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上来说,东钱湖得天独厚。
钱湖“青绿”。记者 胡龙召/摄
依路线而言,东钱湖现存宋代遗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片区。一是下水片区,集中在“十里四香”周边,包括下水忠应庙(王安石纪念馆),冀国夫人叶氏太君墓道,通向二灵寺、二灵塔的钱湖“秘境”步道等。此外,下水村的官驿河头当下正在积极打造宋韵“理想村”项目,基本框架已现雏形。
二是上水片区,包括南宋石刻公园和位于今天东钱湖康得思酒店内的东钱湖上水岙窑址。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东钱湖青瓷烧制史并不弱于上林湖。尤其是在北宋时期,当时属于越州的上林湖窑址已趋没落,而属于明州窑区的东钱湖,青瓷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都要高于上林湖。迄今,环东钱湖周边,考古人陆续发掘过十几处窑址,从出土瓷片看,不少纹样被认为是中国早期外销瓷的代表。
南宋石刻则是东钱湖最具代表性的宋代遗存。南宋史氏“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创下辉煌的家族史。因南宋皇朝不设地上皇陵,东钱湖“下皇家一等”的史氏墓葬石刻群,某种意义上填补了中国石刻艺术史的一段空白。2007年,从东钱湖走出的“文臣武将”曾作为“使臣”走出国门,代表宁波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可以说是新时代的文化使者。
南宋石刻公园一角。记者 顾嘉懿/摄
另一片区为韩岭片区。作为宁波市区连接象山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水陆转运中心,韩岭的历史远及唐代。宋时,这里形成有一定规模的“韩岭市”,丞相史浩曾在长诗《东湖游山》中描写“四明山水天下异,东湖景物尤佳致……中有村墟号韩岭,渔歌樵斧声相参……”今天的韩岭后山,保存着一座南宋庙沟后石牌坊,与五乡的横省石牌坊,同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仿木构石牌坊,其中作法可与时代著作《营造法式》相对应,常吸引建筑爱好者“打卡”。
韩岭庙沟后石牌坊。记者 顾嘉懿/摄
此外,还有一批从东钱湖出发、保存在日本的南宋艺术瑰宝《五百罗汉图》也值得被注意。南宋时期,这批绘画由东钱湖惠安院僧义绍劝募,共计100幅,经日僧携至日本,现存94幅。1894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首次展出中国绘画,即为其中44幅,自此开启西方世界对中国绘画长达百余年的关注和研究。2011,日本学者研究发现,现存《五百罗汉图》中,48幅带有泥金铭文,详细记录当时信众所处的地域、身份、供养目的、劝募僧人和画工姓名,构成一幅生动的南宋东钱湖周边民众生活图景。
南宋明州《五百罗汉图·应身观音》中的两个画师和一位僧人
《宋惠安院僧怀实施钱造桥记》。记者 顾嘉懿/摄
今天东钱湖镇高钱村宝佑桥下东岸有一条驳岸石,镌刻内容为宋崇宁年间《宋惠安院僧怀实施钱造桥记》,明确点明“青山惠安院”字样。这条驳岸石在中国美术史上应有一席之地,它的存在是惠安院这座供奉过煌煌百轴罗汉画的宋代寺庙,跨越近千年时光留在四明大地的珍贵孑遗。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顾嘉懿 编辑 李晓颖
一审 房伟 二审 雷军虎 三审 杜春景 终审 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