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碧亚饭店”,20年无休,天天亏损!背后的故事很温馨……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
每次买菜,她得跑两趟菜场,一拎就是好几袋;一桌十几个菜,她一烧就是20多年。但凡知道这份坚持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感叹一句:“这也太结棍了吧!”
她,是北仑区霞浦街道凤凰社区居民周碧亚,今年73岁。家里4平方米的厨房是她的阵地,餐厅一张大圆桌是她的幸福源泉。
家庭成员很多,三个女儿、三个女婿、一个外孙、两个外孙女。20多年来,无特殊情况,几乎每天都能凑齐一桌吃晚饭。
在小辈们眼里,周碧亚是主心骨,这个家被戏称为“碧亚饭店”。
热热闹闹,每天过得像春节。1月27日傍晚,记者实地采访时,感受到了同一屋檐下爱与孝的传承。
视频制作 记者 陈烨
一桌十几个菜,一烧就是20多年
走进周碧亚家,第一印象是屋子干干净净,东西放得格外整齐,唯独有些“违和”的是厨房,台面上摆满了调料,菜板搁在正中,洗净的菜还没切,墙角堆满冬笋、萝卜、土豆等各式蔬菜。
厨房墙角堆满了蔬菜
“这不算多的,你看看这里!”周碧亚打开冰箱,只见冷藏柜和冷冻柜被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缝隙都不留。“车棚里还有一个冰柜,里面全是孩子们拿来的海鲜。”
周碧亚家里的冰箱被塞得满满当当
存货多,是因为每天吃饭的人多。20多年前,三个女儿陆续结婚,但似乎从未“分家”,女儿们带回了女婿,各自又养育了孩子,可只要没特殊情况,每晚吃饭一定在一块儿。
周碧亚在柴桥住过10年,2005年搬到霞浦,家具更新换代,但带转盘的大圆桌一直都在。
一家三口的菜,要每天烧出来,都有发愁的时候,更何况她要对付的是10来个人。一顿饭,十几个菜是必须的,花样也是要换的。“一个外孙、一个外孙女现在在国外,之前他们还会把对象带回来吃饭。”
每天凌晨4点起床,她第一件事是想好当天要买什么菜。6点出门,到小区对面菜场转转,来回两趟,因为菜买得多,很多时候一趟拎不动。
旁人看着都累,但周碧亚一脸幸福。“不累啊,只要他们来吃,我就开心。”
下午3点,周碧亚就开始准备晚饭
当天下午3点,她又在厨房里忙活开了,虾蛄、对虾煮熟备好,鱼剖开洗净,五花肉切块码在一旁,芹菜切段……冷菜 热菜,一口气备了19个。
下午5点,陆续传来敲门声,是孩子们回来了。三个女儿、三个女婿,外加大外孙女、大外孙女婿,这一桌又凑了9个人。
圆桌上,其乐融融,聊聊日常,分享趣事。周碧亚时而放下筷子,歪着头,宠溺地看着孩子们。
热气腾腾的菜上桌了
饭后,洗碗收拾的事被三位女婿揽下,轮流负责,三个女儿则陪老人在沙发上“讲大道”。
女儿、女婿是有歉意的,他们觉得母亲太累,也曾提出各自回家烧饭。可周碧亚说,人多热闹,多一个人,不过是多一双筷子。
因为爱,才会围着厨房打转。“我太爱他们了!” 采访中,老太太毫不吝啬表达自己对孩子们的深情。
当然,周碧亚是有自己“事业”的。她是小区楼组长,是社区腰鼓队、舞蹈队的一员,更是随叫随到的热心志愿者。
对内热爱,对外热心,这让孩子们始终感受着她身上的正能量。
她在哪儿,孩子们在哪儿
回应这份爱的,是甜蜜的孝。她在哪儿,孩子们在哪儿。
三个女儿就近住在同一个小区,步行到周碧亚家只要15分钟;家里的沙发、电视机、洗衣机、热水器都是孩子们买的,她从不提,但孩子们会观察到家里的短缺;周碧亚从来不需要买衣服,因为有手艺的大女儿会给她做,另两个女儿看到好的,就给她买;逢过年,三个女儿会各自包2万元的“压岁钱”给她;刚刚过去的生日,一大家子又通过微信,发了一串红包给她;每年一次旅行,必然是全家一起出动,镜头里的她与孩子们一起唱、一起跳……
“辛劳大半辈子,为孩子付出,从无怨言。”这是大女儿贺华儿对周碧亚的评价。“爸爸去世早,我们三姐妹的三个孩子也是妈妈一手带大的。坦白说,我们也都很依赖她,有问题解决不了的,也要听听她的意见。”
周碧亚家庭观念重,但开明,愿意跟上年轻人的脚步。“我们每次旅行,都喜欢拍抖音,三个姐妹加上老妈,又唱又跳,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四姐妹呢。”贺华儿说。
“对所有的烦恼说拜拜,对所有的快乐说嗨嗨……”在景区,在酒店,跟着欢快的旋律,周碧亚随时随地能跟着女儿们一起,手舞足蹈。
“很节省,但对家里人大方。”这是大外孙女周露洁对外婆的评价。“我们每次笑话她,自己外面出去买个白馒头都不舍得。但她对我们很大方,一有钱,就给我们买东西,过年发压岁钱。像每天做那么多人的晚饭,也是很花钱的。”
在周露洁的印象里,外婆从不打骂,也不偏袒,更不干涉各自小家的事。但如果小辈做错事,或彼此之间产生矛盾,她会做中间人。
“‘碧亚饭店’的菜味道好不好?”
“好!”
当晚5点30分,开饭。圆桌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菜,似乎也冒着最抚人心的烟火气。大家齐声一句“好”,把周碧亚逗得开怀大笑。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陈烨 文/摄
通讯员 支倩君 陈峥 编辑 李晓颖
一审 戴晓燕 二审 李秀芹 三审 徐效文 终审 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