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恩师朱雅芬在甬接受采访:“学艺术需要真爱!”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
视频制作 记者 顾嘉懿
朱雅芬,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一辈子教学钢琴,朱雅芬培养出很多学生,最著名的一位叫郎朗。她是郎朗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教他时间最长的老师。5月9日上午,今年92岁高龄的朱雅芬作为本次郎朗杯钢琴大赛评委,在宁波接受了记者采访。
上午10时半,出现在媒体面前的朱雅芬身着红色条纹衬衣,外披淡青色针织开衫,精神健朗。“你们想问我什么问题呀?”率先开口的她又与人拉近了几分距离。
朱雅芬在宁波接受采访
喜欢宁波的文化氛围
“其实我跟浙江省杭州、宁波这些地方都很有缘分。我父母特别喜欢这些地方,小时候每年春天,经常会带我来。那时候我也不懂,就感觉这些地方很有文化艺术的氛围,在这里举行像钢琴比赛这样的活动是很自然的,我很喜欢。”朱雅芬亲切地一口气说了下来。
朱雅芬,1929年生,沈阳音乐学院钢琴教授、钢琴系主任。从教几十年,培养了大批钢琴专业人才。上世纪90年代,她曾应邀到美国七所音乐学院讲学及演奏,介绍中国钢琴音乐及中国钢琴教育。1994年被美国传记研究院列入“5000位世界名人录”,2002年入选剑桥世界传记中心的“2000位二十世纪杰出音乐家”,2013年被全国钢琴学会授予“中国钢琴艺术杰出贡献奖”。
朱雅芬资料图
因为跟郎朗之间的缘分,2011年至今,朱雅芬出任郎朗音乐世界执行副主席,曾任2019中国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暨郎朗杯钢琴大赛的评委团主席。“我记得上次比赛在杭州,今年在宁波,选手的水平更有提高。”朱雅芬说,“一个地方经常搞这种活动,必然会使这个地方的年轻人、孩子,从内心焕发艺术的火花。”
杭州、宁波这些城市都有很深的人文艺术基因,朱雅芬说,“能换着地方举办活动也好,可以让大家普遍受到熏陶,非常好。”
学艺术需要发自内心的爱
朱雅芬所到之处,免不了被问及郎朗,“很高兴看到郎朗现在这么好,我也喜欢看到他越来越好。”朱雅芬面带欣慰。
朱雅芬教郎朗的时候,郎朗才4岁。“这个孩子给人印象太深了,从小就非常喜欢音乐,表现力很强。问他为什么学钢琴,他说,我就是要弹钢琴,要当一个很好的钢琴家。我说学琴会很辛苦,你会厌烦吗?他说不会,我就是喜欢。”朱雅芬至今记得年幼的郎朗跟她答话的样子,很天真、也很执着。“很多小朋友没有这种非常坚定的喜欢,果然现在他就成为很好的钢琴家了 ……”
有人说郎朗是天才,朱雅芬认可这一点,“他就是天才,但天才也是逐步成长的。”朱雅芬说,郎朗学琴时,从来不辞辛苦,要求他每天练基本功,他总是加倍努力,“他觉得弹好琴是快乐的事,这很难得,不像有些孩子弹钢琴,是因为家长的压力,而非内心热爱。”
当他弹得不够好,被指出问题时,他也会难过,但他从来不泄气,感觉自己不够好,他就更努力。朱雅芬说,从郎朗的成长经历看,学艺术的人一定要有热爱,要发自内心的喜欢。“现在的孩子总有比拼的意识,我不要求郎朗跟人比,他也不刻意跟人比,他所有的选择都发自真心,不是靠老师家长拼命去督促,这一点很不容易。”
家庭氛围很重要
在郎朗的成长经历中,有个重要的角色,就是他的父亲。
“现在很多家长也习惯陪孩子,一上课,放个三脚架在面前,打开视频一录,然后自己干自己的事。”朱雅芬一形容,显得很有画面感,“家长的陪伴是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家长自身艺术情操的培养。”
朱雅芬的分享不乏真知灼见,“某种程度上,郎朗的爸爸比郎朗更努力,他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家长。如果家长自己不喜欢,把压力强加给孩子,没有任何意义。”而当家长本身有这种爱好,对孩子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
朱雅芬接受采访
“也许是现在社会不一样,有很多人把商业性、功利性的目的放到艺术里来。学艺术,不应该也不能够有目的性。”朱雅芬颇有感慨地说,“喜欢音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学音乐应该是快乐的。”她的父亲也就是一位业余的音乐爱好者,自学小提琴、指挥。艺术、钢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值得每个人去付出、去体会。“理想的老师、家长是教会孩子、给孩子这样一份热爱,而未来,让他们自己去闯。”
原定20分钟的采访结束,朱雅芬有些意犹未尽,“还有什么问题吗?我还能讲!”这位精神健硕的老太太笑着说,“大概搞音乐的人心态都年轻吧!”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顾嘉懿 编辑 李晓颖
一审 陈善君 二审 雷军虎 三审 赵鹏 终审 唐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