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和记娱乐怡情博娱官网

甬产话剧讲述红色守护激荡上海滩,“张人亚”回到了他奋斗过的战场 -和记娱乐平台在线

视频制作 记者 崔引 蔡珂


4月20日,上海中国大戏院。

这是梅兰芳、马连良、周信芳们曾经登过台的戏院,具有美轮美奂的古典风格。这一晚,它迎来由宁波话剧团演出的《张人亚》。

大幕拉开,舞台上场门出现一座墓碑,墓碑上写着“泉张公墓”和“顾氏玉娥”。一位器宇不凡的男子,身着一袭长衫走向观众,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和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从容。

“海定波宁,鱼米之乡,这就是宁波——我最爱的故乡。这座墓,是我父亲1928年为我修建的,但是这里面并没有我的尸骸,因为修建它的时候,我还活着……”催泪的音乐声中,1991年出生的演员丁渝洋缓缓诵出惊世骇俗的台词。

首部党章守护者,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因为2017年的“总书记之问”揭开神秘面纱的张人亚以话剧形象露出真容。

中国大戏院,距离南京东路300米,距离中共一大会址2.6公里,距离陈列其秘藏党章事迹的二大会址2.4公里。这里是张人亚组织上海金银业工人罢工的地方,是他主持出版上海总工会机关报的地方,是他为工人武装起义摇旗呐喊的地方,是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真实奋斗过的战场。

演出最后,青年演员扮演的“张人亚”向着时空对话:“我不惜代价想要追求的,是一个百姓不挨饿,豪强不作恶的世界。蓝天碧野,万家康宁,多想看看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景象啊……”

而今,“他”梦想的时代已经降临,先烈们英勇的故事也将被久久传唱。

本文剧照均由宁波市演艺集团提供。


隐秘战线

话剧《张人亚》一开始,有一场码头戏,多媒体投影出甬沪码头旧影,还原张人亚从宁波出发奔赴上海的场景。戏中,他与青梅竹马的甜蜜爱人顾玉娥惜别,奔赴理想,奔赴无悔青春。

4月19日,上海外滩,十六铺,人流川流不息。和百年前不同,人们的神情和脚步多了轻松、自在。

拍照的、拍视频的,更有人支起架子直播……这样的生活,是百年前,年轻的张人亚从上海码头上岸时无法想象的——

今天的上海十六铺码头


他的父亲深明大义,宁可紧缩家用,也要送子进城读书,但终究还是敌不过生活的拮据。1913年,现实生活中的张人亚不得不辍学离家,到上海的一家银楼做学徒。

时隔百年,已经没人知道张人亚到底是在哪家银楼当学徒。其中可能性较高的,是老凤祥银楼。

暮春时节,南京东路老凤祥银楼总店门口,人流熙熙攘攘。可到此一游的游客,又有几个知道,这里曾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共产党员活动过的场所。

1922年,张人亚出任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首任主任,组织工人罢工,取得了“增加薪资”“减少学徒期”等成果。

1927年,他任《平民日报》发行所负责人期间,遇到国民党查封报社,他留下胞弟看守,结果胞弟被捕,经多方营救才获释。

老凤祥银楼。


这些故事,在话剧中进行了戏剧化的加工。戏中,张人亚的胞弟叫张静水,是一位拥有革命理想的青年,他以第三者的眼光兴高采烈地向众人讲述“张人亚”在上海的所作所为,但一直不知道他的哥哥就是“张人亚”。

张人亚有很多名字,张静泉、白青水、张信泉、引川、梦亚……作为1922年、24岁入党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战士,他承担的工作隐秘而伟大。一个能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早期党的重要文件的人,必然是一个有大智慧和大勇的人。

张人亚资料图。

 

衣冠冢

张人亚的故事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父亲张爵谦。

上海场,这个角色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韩秀一助演。“很荣幸能参与这场演出。”直到演出前,韩秀一还一直在跟宁波话剧团的青年演员“磨戏”,努力把角色的情感线理得更通顺。

“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韩秀一说,如果没有父亲的决断,将张人亚冒死带回霞浦老家的一批党的重要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以衣冠冢的方式封存进墓地,是没有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包括首部党章在内的这批重要文献的。

张爵谦虽是普通百姓,但他深信儿子参加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选择”,也深知这批文件书刊的重要。在受到张人亚的“托付”后,这位父亲对外佯称儿子长期杳无音信,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为其修建衣冠冢,将这些文件、书刊精心包好,埋入墓内。

为避免引起敌人注意,张爵谦在刻墓碑时故意少写一个“静”字,刻成“泉张公墓”,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张人亚藏党章的墓。资料图


话剧中,“党章托付”是重场戏。这对父子有一场非常感人的对话。张人亚把箱子交给父亲说:“这些东西对党很重要,对您儿子也非常重要,我甚至把它看得比我的生命还要重要。自从我加入了共产党,我不曾一刻忘却初心,这些文件是我们多少年轻的同志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它记录着我们的足印,承载着我们的信仰……它们在,国就在,我们的国家就能通向自由,通向民主,通向新的世界!”

张爵谦掷地有声地回答:“这些东西爹帮你守着,人在,东西在。你一天不回来,爹就不死,爹就等着你!但是你小子也把你那条小命给我守好喽,你得有命回来取!……静泉,你可不能食言啊!” 

“党章托付”剧照


每演至此,主角丁渝洋每每泪奔,心里涌动的热忱难以抑制,心潮澎湃,激扬慷慨。“一定很强大很强大的信念才能支撑他做出这样的选择,舍小家为大家的男儿气概在他身上是真实存在的。”这位青年演员感悟。

1928年10月,宁波霞浦长山岗墓地,张爵谦亲手将“儿子”下葬。剧中,在“泉张公墓”前,张爵谦当着乡里乡亲的面数落儿子“四大罪状”:“对父母不孝、对兄弟不悌、对妻子不爱、害四方不宁……”

很难想象一个父亲,亲手为儿子建衣冠冢是什么样的心情。话剧场景的再现,让每一个观众心中触动。“某种程度上说,张爵谦的伟大不亚于张人亚。”观众茅女士表示,“他是一个真正有大爱、有担当的人,才能做到许多正常人做不到的事。”

张人亚北仑故居。记者 崔引 摄于2017年

 

战士的归处

在真实的历史中,一直到1950年全国基本解放,未能等回儿子的张爵谦才说出埋藏20多年的秘密,将这批珍贵的文件书刊从衣冠冢中取出,托另一个儿子张静茂带到上海,交给党组织。

在张人亚秘藏的36件珍贵文物中,“含金量”最高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是唯一存世的“二大”中文文献;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看到的《共产党宣言》。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保存的张人亚珍藏的《共产党宣言》印刷本。


4月19日,中共一大会址刚完成修缮,暂不对公众开放。陆续仍有来自北京、新疆、上海等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瞻仰,哪怕是站在门口拍张照也好。

人们从未忘记,也不会忘记来时路。

中共一大会址前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到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在一大会址陈列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前,总书记问讲解员:那你说的那个人呢?

“总书记之问”引出了张人亚的红色传奇——

从上海起步后,张人亚先后在安徽芜湖、江西瑞金、福建长汀等地参与革命工作。

1931年6月,他被党中央委以中共芜湖中心县委书记重任,在当时错综复杂的环境下,敢于结合实际对党的错误路线进行纠偏,展现出很强的政治定力。

1932年6月,他调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出版局局长兼总发行部负责人、中央印刷局局长。半年时间,他组织出版、印刷、发行近20本著作,在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干部群众觉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932年12月23日,张人亚在由瑞金前往长汀检查工作途中病逝。半个月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刊发悼文,称他是“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而他的父亲张爵谦是不知道这些的。话剧舞台上,年迈的老父只能通过阅读报章找寻儿子的踪迹,而张人亚毕竟终其一生也没有回到家乡。当老乡劝张爵谦申报儿子为烈士,父亲激动地表示:“谁说我儿子是烈士。我儿子他还活着,我等着他回来呢。”

其实他心里早就知道,儿子是永远回不来了。

在距离中共一大会址不远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里,有一个党章展厅,其中特设了“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展区,墙上写着大大的“张人亚秘藏中共二大党章”。展区屏幕上播放着一段1925年俄罗斯摄影家史涅伊吉洛夫拍摄的纪录片《东方之光》,上面有唯一存世的一段张人亚的活动影像。


苏联记者拍摄的张人亚(中)影像资料

二大会址也在修缮,预计7月开放。


记者在中共二大会址门口采访时,一直听到不远处传来悠扬的音乐声。回头看,只见隔着一条老成都北路,广场公园里,不少上了年纪却很有腔调的老人,正三五成群地吹奏着萨克斯。

阳光明媚,绿树成荫,音乐声悠扬,人们怡然自得……或许这就是百年前,年轻的张人亚决定投身革命事业时想要为之奋斗的生活。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顾嘉懿 石承承/文 崔引/摄 编辑 钱元平
一审 郑昕玮 二审 雷军虎 三审 徐叶 终审 陈剑虹

甬上甬事
2021-04-20 22:04:44
网站地图